白砂糖外敷,可治 “ 多種皮膚潰瘍 ”

白砂糖外敷,可治 多種皮膚潰瘍

 

作者:國醫大師鄧鐵濤


導讀:白砂糖可用於治療摔傷、刀傷、口腔潰瘍、褥瘡所致潰瘍等肌肉潰爛、皮膚難癒合疾病。這麼簡單的方法值得推廣······

 

用中醫解釋,白砂糖味甘、入脾,脾五行屬土,主肌肉,肺五行屬金,主皮毛,也就是說白砂糖外敷即可補土生金,使肌肉、皮膚癒合。

 

 鄧鐵鑄白砂糖外敷治潰瘍 

 

對於褥瘡所致潰瘍,我(鄧鐵濤)比較主張用白砂糖外敷法治之。其方法是:把砂糖鋪填滿潰瘍面,並使之稍堆隆起,然後用膠布條疊瓦式封貼好;三五天后,待砂糖溶化,封貼之膠布表面按之出現波動感即可換藥,再用砂糖如法敷之,直至潰瘍面癒合。

 

廣州市編的《科技動態》(198922期)曾刊載《國外用砂糖治療術後感染》的資訊:“手術後的傷口常常發生腫膿和感染,通常多採用抗生素治療,但往往產生副作用,例如菌群失調。法國巴黎比夏醫院試用普通砂糖填塞患者創口,已取得明顯療效。……下肢慢性潰瘍,長期難以癒合,這是由於下肢血液供給較差所致。有人試用砂糖來覆蓋潰瘍面,同樣也取得很好療效。”

 

法國研究人員認為:“砂糖之所以能治好潰瘍,是因為糖所造成的高滲壓能把創口中細菌的水份吸出,從而使細菌處於脫水狀態;糖還可以阻礙細菌接近毗鄰的營養物。不過砂糖療效的這種解釋還在爭論中。”

 

資訊沒有注明是什麼時候發現的,是他們發現的還是引用別人的經驗。其實用單味砂糖治療下肢慢性潰瘍,早在60年代末期,我院一位進修學員已作過經驗介紹。我於70年代初期在廣東新會縣巡迴醫療時,已有試用砂糖治癒慢性潰瘍1例的經歷。

 

患者為生產隊長,數月前因高熱住院,滴注正腎上腺素滲漏以致下肢慢性潰瘍,潰瘍在右膝內側之下,面積約2cm×2cm,形如漏斗,已看見大隱靜脈,數月未愈。取砂糖滿蓋潰瘍面,外用疊瓦式膠布貼緊,3日後潰瘍已變小變淺,再敷1次白砂糖遂愈,時間不過10天。

 

用砂糖作藥治療潰瘍,就我所知起碼有百多年歷史。清代名醫王清任生於西元17861831年。他的名著《醫林改錯》就有用砂糖作藥的方劑。方名“木耳散”,本方“治潰爛諸瘡,效不可言,不可輕視此方。木耳一兩(焙乾研末),白砂糖一兩(和勻),以溫水浸如糊,敷之縛之。”




 

當然,從現在來看,如果一味砂糖有效,比加木耳更方便。能進行對照組試驗,則結論會更確切些。據《中藥大辭典》木耳條之<臨床報導>:“用於創面肉芽過剩。

 

取平柔、肥厚而無缺損的木耳,用溫開水浸透脹大後,酒精消毒。傷口周圍及肉芽用鹽水清洗消毒後,將木耳平貼於肉芽上,紗布包紮,34天拆開觀察一次,治療二例,均於3天后痊癒。木耳疏鬆易收縮,吸水性強,能將肉芽中水份大量吸收,使肉芽開始乾萎;加之木耳乾燥後,收縮皺凸,給與肉芽均勻壓力,使肉芽過剩部分退平,上皮細胞隨著向中心生長,傷口易於癒合。”可見木耳還有另一作用。

 

對於白砂糖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缺少臨床經驗的年輕醫生往往半信半疑,他們在使用砂糖外敷潰瘍面時,會同時加入抗生素類藥,但往往適得其反,癒合過程反而減慢了。


 




 

對於慢性潰瘍的清創排膿問題,我亦有不同的看法,對慢性潰瘍面過度地清洗清刮,膿液是給排掉了,但新生的組織亦會被清掉,創口會再次受損,並存在重複感染的可能,所以我認為,過度的清創排膿是不利於慢性潰瘍的癒合的。

 

當然,中醫瘡瘍科有“成膿勿留”之說,這是指當瘡瘍成熟時,膿液已成,則應讓其穿潰,將膿液排出,消除腫脹疼痛,有利於膿腔的縮小,使瘡瘍轉愈。道家繩療。

 

但對於慢性潰瘍,日久不愈之陰瘡,亦有“膿能生肌”之說。因為此時病證已不是熱毒實證,而已轉化為虛損之病,治療重點亦應從攻邪轉移到扶正、內托生肌上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