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孩子長高的密碼

原來這才是孩子長高的密碼





1

為什麼在調理孩子慢性病、提升體質的同時,順便能讓孩子長高呢?這就涉及到了孩子之所以能夠長個的核心——陽氣。

 

無論是調理孩子慢性病、提升體質,都能夠提升孩子的陽氣。

陽氣主升,主動,主生發,所以人的生長發育主要靠的就是陽氣。

 

人在嬰兒、幼童、兒童、青少年階段,體內的陰陽二氣並不是均衡的,而是以陽氣為主,所以才說孩子是“純陽之體”。

具體來講:

出生至7歲左右:

陽氣逐漸旺盛:生命力強,生長發育迅速。

陰氣相對不足:由於陽氣旺盛,陰氣相對不足,容易出現發熱、易感冒等現象。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純陽之體”,生機勃勃,但抵抗力較弱,容易受外邪侵襲。


7歲至14歲左右:

陽氣繼續增長:身體發育迅速,尤其是骨骼和肌肉的發育。

陰氣逐漸充實:陰陽開始趨於平衡。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精力充沛,活動量大。

14歲至21歲左右:

陽氣達到頂峰:身體發育接近成熟,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

陰氣逐漸增強:與陽氣趨於平衡,身體進入最佳狀態。

因此這個階段是人生中體力、智力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但也容易出現陽氣過盛導致的情緒波動、青春痘等問題。

 

從中可以看出來,人的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不是陽氣最為壯大的時候,而是陽氣正處於快速的增長期,而且陽氣多於陰氣,處於主導地位。

這時候的陽氣具有很強的生發力,會讓人像春天的萬物一樣,充滿生機;像八九點鐘的太陽一樣,朝氣蓬勃;像雨後春筍一樣,快速生長。


2
那麼再具體來說,孩子的長高肯定得需要能量,腎和脾分別是我們的先天、後天能量源泉。而這兩個源泉發揮作用,憑藉的也是陽氣。

腎主生長,主要靠的就是腎陽,它是推動生長發育的原動力。而且腎陽不僅能促進骨骼生長發育,使其強健,還有助於腎精化生骨髓,進而促進骨骼生長。

而脾胃的陽氣充足能使脾胃更好地吸收食物,運化出更多的氣血,不僅為生長發育提供必要的能量,還有可能對腎進行補養。

而如果脾胃陽虛,就會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影響營養吸收,沒有了能量,生長發育自然會收到阻礙。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孩子在吃了幾輪抗生素以後,出現了生長停滯的現象,半年甚至一年都不帶長高的。也是因為陽氣受到了損傷。一些先天陽氣不足的孩子,生長發育也會比較慢。


3

可見想讓孩子長高,核心是提升孩子的陽氣,首先是避免陽氣受損,再就是運用一些調理方法,讓孩子的陽氣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像保護小幼苗一樣呵護好孩子的陽氣,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飲食上,少吃生冷食物,如霜淇淋、冷飲、海鮮、牛奶、寒涼水果等,這些食物易傷脾胃陽氣。喝水要喝40度左右的溫開水。

2、每天需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一般來說,幼兒需要 11-14 小時,小學生需要 10 小時左右,中學生需要 9 小時左右。而且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晚上是陽氣收斂的時候,熬夜會干擾陽氣的正常收斂,導致陽氣外泄,長期熬夜、晚睡會陽氣的折損不可低估。


3、選擇在白天陽光充足的時候進行運動.陽光是大自然賜予我們補充陽氣的最好禮物,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曬太陽。動能升陽,孩子在運動過程中能夠增強自身的陽氣。但要避免在晚上進行過於劇烈的運動,以免影響孩子的睡眠和陽氣的收斂。而且運動要適度,避免孩子過度運動導致大汗淋漓。汗為心之液,過度出汗會損傷心氣和陽氣,導致孩子身體虛弱。


4、避免受寒。寒為陰邪,最容易傷陽氣。頭部為諸陽之會,腹部是脾胃所在之處,腳部是陽氣的根源,這些部位保暖得當,有助於保護孩子的陽氣。

 

孩子生病期間,是陽氣極易受損的時候。

 

抗生素在殺滅細菌的同時,也可能會損傷孩子的陽氣。而退燒藥的機理而是通過打擊陽氣,給身體強行退燒。

 

而像鼻炎、哮喘、便秘、近視、遺尿、過敏等慢性病,很多所謂的治療方法,也是通過壓制症狀來換得表面上的風平浪靜,傷的也是體內的正氣、陽氣。


所以對於孩子身上的各種病症,我們一定要用通過提升身體正氣的方法應對。就像我們群裡的這些媽媽所做的那樣。這一點對保護、提升孩子的陽氣至關重要!

 

那麼在此基礎上,如果我們還能給孩子經常艾灸身柱穴、肚臍、命門、八髎、腎俞、脾俞這些能夠提升整體陽氣、促生長的穴位就更好了。

 




身體裡的 “天然空調”

身體裡的 “天然空調”

 

夏日的午後,蟬鳴聲穿透熱浪,辦公室裡的空調嗡嗡作響。年輕的程式師小林揉著酸痛的肩膀,把外套又緊了緊。儘管室內溫度只有 24℃,他卻總覺得膝蓋發涼,脖頸僵硬。這樣的場景,在現代生活中早已見怪不怪。當我們盡情享受空調帶來的涼爽時,是否想過,身體裡其實藏著一套精妙的 “空調系統”?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裡藏著一個有趣的比喻:人體就像一個微型的天地,有自己的四季輪回與氣候調節。其中,心肝如同 “制熱系統”,肺腎則是 “製冷系統”,共同維持著身體的溫度平衡。

還記得去年冬天,我接診過一位特別怕冷的患者。他才五十出頭,卻像裹著粽子一樣穿著厚棉衣,即便在室內也凍得手腳冰涼。仔細問診後發現,他常年熬夜加班,飲食不規律,導致心氣不足、肝氣鬱結。中醫認為,“心為君火,肝為相火”,心主血脈,肝主疏泄,兩者共同為身體提供熱量。陳叔的問題,就像制熱系統的 “燃料” 不足,自然暖不起來。


而製冷系統的關鍵,則在肺腎。肺主宣發肅降,就像空調的 “出風口”,通過皮膚毛孔調節散熱;腎主水液代謝,如同 “製冷機”,通過尿液排出多餘的熱量。曾見過一位長期吹空調的白領小周,她總覺得悶熱煩躁,卻很少出汗,還伴有咳嗽痰多。這是因為空調的冷氣讓毛孔收縮,肺臟無法正常宣發,就像製冷系統被堵住了出風口,熱量散不出去,反而鬱積體內。

 

古人用一棵樹來比喻人體的氣機迴圈:春天,樹根吸收水分,枝幹萌芽,對應肝氣的生髮;夏天,枝葉繁茂,陽氣浮於外,如同心陽的旺盛;秋天,樹葉凋零,氣機開始收斂,恰似肺氣的肅降;冬天,落葉歸根,能量藏於樹根,好比腎水的封藏。

我的老家有位種了一輩子果樹的張大爺,他深諳此道。每到夏天,他從不給果樹澆水過多,反而故意讓它們接受陽光暴曬。“夏天曬一曬,根紮得深,冬天才扛得住凍。” 張大爺的話,暗合《黃帝內經》“夏三月,無厭於日” 的智慧。人體也如此,夏天適當出汗,能讓陽氣充分宣發,就像果樹接受陽光,根系才會強健。


可現代人卻反其道而行之。記得前年夏天,鄰居李姐為了避暑,整個三伏天都躲在空調房裡,喝冰鎮飲料,吃寒涼水果。結果入秋之後,她總是感冒咳嗽,月經也變得紊亂。中醫診斷為 “寒邪鬱肺,腎陽受損”—— 夏天該發散的陽氣被空調硬生生逼回體內,該收藏的季節又缺乏足夠的能量,就像果樹在夏天被霜打了頭,秋天自然結不出好果子。

 

古人把不合時宜的風稱為 “虛邪賊風”,空調風正是典型代表。它不像自然風帶有溫度變化,而是直接用低溫強行抑制身體的調節系統。就像一輛行駛中的汽車突然急刹車,容易造成 “氣血紊亂”

 

臨床中,因空調引發的疾病越來越多。一位計程車司機王師傅,每天在空調車內一坐就是十小時,三年下來,患上了嚴重的肩周炎和膝關節滑膜炎。中醫檢查發現,他的肩頸和膝蓋部位寒氣瘀滯,如同被冰雪覆蓋的溪流,氣血無法暢通。這讓我想起《金匱要略》裡的警示:“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 再鋒利的箭也能躲開,可無形的空調風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著身體。


當然,這並非說完全不能吹空調,而是要遵循 “因時、因地、因人” 的原則就像《黃帝內經》強調的 “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熱天適當散熱,冷天適時保暖,但不可過度干預身體的本能。

 

 給大家分享幾個小方法:夏天室內空調溫度最好設定在 26℃以上,避免直吹身體,尤其是肩頸、腰腹和腳部;每隔一小時起身活動,讓毛孔適當開合;出汗後不要立刻進入空調房,先用乾毛巾擦乾汗水;平時可以喝一些薑棗茶,幫助調和空調帶來的寒氣。

記得小時候,沒有空調的夏夜,奶奶總會在院子裡擺上竹床,教我用蒲扇驅趕熱浪。她常說:“人要跟著老天爺的節奏走,該熱的時候熱透,該冷的時候冷夠,才算不辜負這一身皮肉。 如今想來,這樸素的話語裡,藏著最深刻的養生智慧。

當我們在空調房裡享受清涼時,不妨偶爾關掉機器,讓身體與自然對話。也許你會發現,順應天時的 “天然空調”,遠比人工製造的冷氣更能滋養身心。畢竟,真正的健康,從來不是對抗自然,而是學會與四季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