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經穴位與保健功法
 
 作者:李志剛

艾灸隱白穴治崩漏

  脾不統血導致的崩漏,就如同是河堤沒有夯實,水大量外溢。而隱白穴是脾經的井穴,河堤的堤土不牢固,只要在河堤的附近種上一些草皮或樹木,以木克制土,水不流失,崩漏自然就止住了。
  
  什麼是崩漏?崩,就是指大量的流血;漏,就是月經淋漓不盡。現代醫學中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就屬於這一範疇。
  
  中醫認為,崩漏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氣血失調,沖任損傷,不能固攝經血,或因飲食勞倦,或思慮過度,傷及脾胃,導致脾虛氣弱,中氣虛衰,以致統攝無權,沖任不固所致。
  
  脾的功能是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防止血液溢出經脈之外的,但是脾一旦出問題了,失去統攝的能力,就會出現崩漏、血便、血尿、皮膚發青、十二指腸潰瘍等症。
  
  有沒有簡單的方法來阻止這一問題呢?有,就是艾灸隱白穴,此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脾不統血導致的崩漏,就如同是河堤沒有夯實,水大量外溢。而隱白穴是脾經的井穴(五輸穴中的一種,井是水的源頭,就像源頭一樣,要一點一點地匯聚,所以井穴位於手指、腳趾的末端,是經氣所出的地方),河堤的堤土不牢固,只要在河堤的附近種上一些草皮或樹木,以木克制土,水不流失,崩漏自然就止住了。
  
  在我接待的諸多崩漏患者中,有這樣一位女性患者,有40多歲。最近一段時間,她每次的月經量都比較多,而且來勢也很迅猛。她說,自己現在這個情況已經持續了十多天了,經血的顏色比較淡。我告訴她先去醫院做一下身體檢查,看看有沒有其他病變,如子宮肌瘤等。檢查的結果是沒有其他病變,只是崩漏,可是她又不想吃藥。後來,我為其細細把脈,進而選擇為其進行
  
  艾灸隱白穴的方法來治療,針灸了一段時間後,她的問題就解決了。當然,在臨床上,我們要辨證論治,證藥相符,方可奏效。如果你的病情並不是太急,且又不方便去醫院治療時,可以參照此法。療效不理想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辨證論治,以免誤治失治。此外,
  
  當患者出血量較大,病情危急時,也應及時送往醫院救治。那麼,隱白穴在哪兒呢?它在我們大腳趾內側的趾甲旁。取穴時,正坐垂足,在腳大趾指甲內側緣和基底部分別畫一條直線,兩條直線的交點即是此穴。
  
  我們在進行艾灸時,先將準備好的艾條的一頭點燃,然後懸於一側隱白穴上1厘米處,每次熏灸20分鐘左右,直至隱白穴周圍皮膚轉紅有熱感為止。先灸一側穴位,然後再灸另一側穴位,每天灸3~4次,待出血停止後可再繼續灸1~2天,使療效更為鞏固。

 

消化能力弱可取大都穴

  大都穴是脾經上的滎穴,滎主身熱,此穴有洩熱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對於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都有很好的緩解功效。
  
  現代人由於飲食過於精緻,且缺少足夠的運動,長期的久坐,使得胃也不愛運動了,因此胃的消化能力變得越來越弱了。
  
  最近,有一位朋友常對我說他現在感覺自己的消化能力越來越弱了。早餐不愛吃,中午也吃得不多。晚餐總算有點胃口了吧,但是吃完以後感覺肚子不舒服,老覺著自己吃撐了,有時還會吐,其實自己並沒有吃多少啊。我直接告訴他:「像你們這些上班族啊,整天吃不好、睡不好的,而且還不愛運動,消化能力豈能會很強呢?你啊,除了多運動、
  
  多注意飲食外,還可以多按摩大都穴。」大都穴是脾經上的滎穴,滎主身熱,此穴有洩熱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對於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都有很好的緩解功效。大都穴在足內側的邊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垂足或取仰臥位,在足大趾內側,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要增強消化能力,需要每天對大都穴進行按摩,兩腳的穴位都要按,按摩10分鐘左右,以自己能耐受的時間和力度為準。也可以直接用艾條艾灸大都穴,把艾條點著,懸在大都穴上方2~3厘米處,用點著的一端對著大都穴灸,每次灸5分鐘,每週3次,效果也比較明顯。艾灸大都穴,還特別適合那些情緒抑鬱的人,也適合那些工作壓力特別大的人。

脾虛的人可以找太白穴來助陣

  太白穴為健脾要穴,有健脾和中、理氣運化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比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脾肺氣虛、心脾兩虛、病後脾虛等。
  
  我們知道,脾是主運化的,當脾的運化能力不足,我們的身體就會處於脾虛的狀態。為什麼會出現運化能力不足這種情況呢?這主要與我們日常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有關。
  
  脾虛的症狀有很多,比如小孩子晚上睡覺經常性的流口水,舌頭兩邊有齒痕,吃東西肚子脹,消化不良,女性朋友的崩漏,月經淋漓不盡,都是脾虛造成的。
  
  想要脾的運化能力加強,我們可以多按揉脾經上的太白穴。「太白」是古代星宿的名字,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利國安邦的本事。
  
  太白穴為脾經原穴,中醫認為,凡是臟腑有病都可以取相應的原穴來治。此穴為健脾要穴,有健脾和中、理氣運化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比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脾肺氣虛、心脾兩虛、病後脾虛等。
  
  我遇到過這樣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曾做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可是術後不久就出現了一系列的併發症:吃完東西後就會吐,吃什麼也沒滋味,經常打嗝,上腹部感覺發脹。我為其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其脈象細弱,舌苔白厚。我認為,這是由於他術後脾氣受損,脾虛則生痰,脾的運化無力,導致氣機上逆,出現嘔吐、腹部脹滿等症狀。
  
  我取其太白穴,並配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進行針灸治療。針灸了一個療程後,病人就再也沒有吐過,且能吃一些流食了,上腹部也不感覺脹滿了。後來又為其針灸了幾次進行鞏固。在這裡,針刺太白穴可運化脾氣,足三里穴有降逆消食的作用,內關穴可調暢三焦之氣。脾的運化能力強了,症狀也就消失了,因此病就痊癒了。
  
  太白穴還另有神奇之處,那就是它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就拿調節血糖指數來說,血糖高的可以通過調節此穴讓它下降,血糖低的可通過此穴使之上升。
  
  說了半天,太白穴在哪?它位於我們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刺激太白穴有一個非常管用的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內側多硌一硌,這樣健脾效果比較好。如果你感覺不方便,可以找兩顆芸豆,用膠布把兩顆豆子分別粘在兩腳的太白穴位置。這樣可以在邊看電視的時候,邊用一隻腳踢另外一隻腳的豆子,兩不耽誤,睡前取下。
  
  太白穴還有一個很好的功效,就是能改善因運動或勞累過度造成的肌肉酸痛問題。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很長時間不運動,偶爾運動一下就會感覺渾身酸痛。一般來說,這種酸痛現象在休息幾天後就會好轉。也有的人需要好久都不會好轉,這多是脾虛了。脾是主肌肉的,突然的運動會導致脾氣耗費很多,使肌肉內部氣虧,肌肉就會產生酸痛。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可以用艾灸太白穴的方法來解決。
  
  操作方法也是非常的簡單,可以用一小段艾條,在腳兩側的太白穴上採用溫灸法,灸大約30分鐘左右就會緩解肌肉酸痛的問題。如果身旁沒有艾條,可以用大拇指內側硌硌太白穴,效果雖不及溫灸,但也管用。

 

胃痛、胃反酸時可找公孫穴

  對於經常胃反酸、胃痛的朋友來說,刺激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進行艾灸或按摩都可以。如果配以中脘穴和內關穴,則效果更佳。
  
  公孫穴是脾經上的絡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此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取穴時,正坐垂足,從足大趾內側後一關節處往後推按能找到一個弓形骨,弓形骨後端下緣的凹陷處即是此穴。
  
  作為脾經上的絡穴,公孫穴歸屬於脾,聯絡於胃,又與胸腹部的衝脈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等疾病的功效。「八脈交會八穴歌」說:「公孫衝脈胃心胸」,取之有「理氣止痛」的功效。也就是說,胃、心、胸上的病都可以取公孫穴來治。
  
  對於經常胃反酸、胃痛的朋友來說,刺激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進行艾灸或按摩都可以。如果配以中脘穴和內關穴,則效果更佳。
  
  內關穴是心包經上的要穴,也屬於八脈交會穴,它與公孫穴一樣,也可以治胃、心、胸上的病。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吃完晚飯後覺得心窩難受,而且還覺得心裡有氣出不來也進不去。而公孫穴是與心相通的,按摩此穴可以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胃脹問題,對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
  
  經常按揉刺激此穴,還可達到耐饑的目的。對於上班族來說,如果公司加班過了飯點還不下班時,可採用按摩公孫穴的方法,來消除飢餓感。
  
  對於想減肥的朋友來說,經常按摩一下小腿的脾經,並重點刺激一下公孫穴,配合內服一些藥粥(比如山藥薏米芡實粥就最適合養脾胃),就會把健脾工作進行到底。脾養好了,運化功能加強了,肥胖自然就控制了。
  
  此穴又與衝脈相通,而衝脈是婦科主脈,所以公孫穴也是治療婦科諸症(如痛經、不孕、崩漏)的要穴。如果誰有婦科方面的疾病,除了正常治療外,還可在每天多揉一揉公孫穴,進行輔助治療。
  
  一個小穴位能為我們的身體換來大健康,真是身體的福事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