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時  人體養生時間表

 

中醫自古以來講究「天人相應」、人的作息應與天時相順應,這一理念在最重要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里貫穿始終,尤其是「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這四段經文可謂是按時養生的入門指南了。時辰在中醫里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季節的變換,更體現在子午流注的時辰;不僅體現在日常作息與節氣、時辰規律相符,更體現在疾病的治療也要遵循時辰,找出發病規律,在最佳時間進行治療,是為「因時制宜」。
 


生理中的「因時制宜」
 

根據子午流注學說,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與人體的十二條經絡相對應,每條經絡有著各自的主時,分別在其各自的主時里經氣運行最為旺盛,其對應規律為:

子時(23點至1)膽經最旺,

丑時(1點至3)肝經最旺,

寅時(3點至5)肺經最旺,

卯時(5點至7)大腸經最旺,

辰時(7點至9)胃經最旺,

巳時(9點至11)脾經最旺,

午時(11點至13)心經最旺,

未時(13點至15)小腸經最旺,

申時(15點至17)膀胱經最旺,

酉時(17點至19)腎經最旺,

戌時(19點至21)心包經最旺,

亥時(21點至23)三焦經最旺。
 



子午流注學說的出現最早被用於指導臨床針灸的「候時而治」,後來也逐漸用在指導人們一天的作息與自身臟腑氣血、經氣的運行相應:

子時為人體的進入睡眠的最佳時間,

丑時為肝臟排毒的時間,

寅時進入深度的睡眠有利於呼吸道及肺部的清肅,

卯時要養成飲水和排便的習慣,

辰時應補充一天的早餐,

巳時脾經旺,有利於養血和吸收營養,

辰時的早餐需營養全面;

午時養心,需進行短時間的休息,

未時消化吸收功能最旺,故有午餐需飽說法,

申時屬膀胱,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喝水時間,多飲水有助於膀胱排毒,

酉時工作完需充足休息,

戌時要保持心情愉快,

亥時休息以修養生息。
 


治療中的「因時制宜」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東漢張仲景提出「六經辨證」強調了人體生理、病理與時間周期的關係;到了金元時期,李東垣更明確提出「夫百病晝則增劇,遇夜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百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

中醫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時間在疾病發生髮展中的重要性,在治療、給藥的時機上也開始更有目的性地去選擇。如對於癌症需要化療的患者,選擇在辰時胃經最旺的時候給藥,能夠減輕胃腸道對於化療藥物的反應,降低藥物對胃腸的毒副作用。
 


如今,不僅是中醫,現代醫學也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生具有時間規律的共性,比如血壓的晝夜節律、心律失常的晝夜節律與人體神經、內分泌調節的關係。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也正是因為在分子層面發現了調節細胞晝夜節律的蛋白質而收穫這一殊榮。可見不論是過去還是今日,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時間的重要性是作為共性而存在的。
 

現代人如何按時養生?
 

對於生活、工作壓力大、節奏快的現代人,時間往往不能把握在自己手裡,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出差、時差也難以避免,怎樣做才能在一天裡最大程度上地順應自然和自身的節律變化呢?
 

1.如果必須熬夜,就多喝點水吧。

最好的入睡時間在子時,熬夜到12點,常常會損耗肝膽精血,久而久之容易出現肝膽之火上亢的陰虛之象。如果不能保證早睡,至少多補充點水分讓自己的津液不致耗傷太過。
 
 

2.難以入睡,拍拍膽經

長期作息不規律,終於有早睡的機會,卻遲遲難以入睡,這時可以敲打自己的膽經至微微發熱,有助於更快、更好地入睡。
 


3.不能按時排便,也要按摩一下腸道

卯時是大腸經主時,建議養成在這個時間排便的習慣。但許多人早上著急上班,根本顧不上腸道的感受,時間一久,導致排便不規律或便秘。因此,早上起來,不管有沒有便意,都順時針按摩一下自己的腹部、點壓一下肚臍兩旁的天樞穴,有助於腸道的蠕動,逐漸養成早晨排便的習慣。
 


4.中午沒有條件休息,就試試冥想吧

午時為心經主時,中午若能小憩片刻,對於調節壓力、放鬆心情很有幫助。但許多上班族中午並沒有午休的條件,那麼,帶上耳機,選一首舒緩的音樂或者冥想的聲音教學,閉上眼睛讓腦袋放空一會兒,也能緩解一上午的緊張壓力,以更好的狀態面對下午的工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