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治百病,過飽傷人
中國明代醫家萬全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意思是要確保嬰幼兒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這句俗語流傳至今,仍然極富生命力。吃得過飽、穿得過暖容易導致小孩兒總生病。俄羅斯有句諺語:“自己吃早餐,和親人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給敵人。”實際上這是在告訴人們晚飯有害健康。
一天吃兩餐是建立在人體生理特點基礎上的。人體必須等胃把所有食物消化完,再次產生饑餓感的時候才能就餐。
食物通常在胃裡停留6―8小時,這就意味著,兩次就餐之間必須間隔8小時左右。每天吃兩頓飯可以讓胃得到充分的休息,並為進行下一次消化做準備:儲存酶、分泌粘液、修復胃粘膜、恢復消化系統的收縮功能。
當胃在消化食物、特別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時,細胞會產生很多鹽酸、粘液和胃酶。雖然這些都是分解蛋白質等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但是它們會對胃壁造成損害。因此,與其他消化器官相比,胃需要休息更長的時間。
生理學家認為完美的攝取食物時間應該是:早晨7點到9點吃早餐。中午11點到1點吃午餐。不宜吃晚餐,但是餓了可以吃水果或喝果汁。
有覺悟的人就乾脆過午不食,或日中一食!既有無量功德,又有切身利益,何樂而不為?
餓治百病,過飽傷人
適當的饑餓,能夠促進壞死組織的吸收——中醫叫做氣化,西醫叫做吸收。
實際上,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這就是餓了以後,如果不及時吃飯,那麼過一會兒就不感覺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這種現象,中醫叫氣化,就是人體開始清理垃圾了——結果是贅肉因此而變少,腫物因此而變小,炎症病灶的積液因此而變少。氣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由於氣化是在饑餓的情況下進行,要想氣化,就必須保持饑餓感,而不能隨便吃東西。人類一般在白天吃2—3次飯,而在夜間睡眠的時候不吃飯,就是因為夜間睡眠的時候要氣化。這就是美國人稱三分治七分養是生饑療法的含義。國外有人提倡,每七天當中,要絕食一天,有益體內壞死產物的吸收,也是這個道理。不過一天完全不吃飯,容易發生膽汁瀦留,有誘發膽結石之嫌。所以最科學、最合理的養生方式是過午不食——早飯、午飯可以吃,中午以後不吃飯。
飯只吃7分飽,餓了喝果汁,就不會生病。然而許多人不聽,餓了就吃,這就叫為嘴傷身。
請切記:餓治百病,過飽傷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