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今年的冬至是1222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70度開始,是我國農歷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昇。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時間的季節變化,也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氣最冷、地面積蓄熱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說法。在我國長江流域更有天雖寒,獨有臘梅來爭妍的迷人景觀。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在我國閩南地區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12.221.4 二十四節氣《冬至》之養生、藥膳、食療

經絡穴道走至:『至陰』

在大陸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 。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時間的季節變化。三九是天氣最冷、地面積蓄熱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説法。在長江流域更有:天雖寒,獨有臘梅來爭妍的迷人景觀。
 

如此重要的節氣,我想把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靈樞天年》云:“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捩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書中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年養生的關鍵:

一、靜神少慮(即“壯不競時,精神滅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3.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餘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4.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要得體,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二、勞而勿過(《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説明冬季鍛鍊的重要性。
 

三、節欲保精(《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説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説明節欲保精的重要性,而東漢醫家張仲景則以“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闡述了節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那麼老年朋友的生理變化又是怎樣的呢。《靈樞天年》篇:“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這種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也會影響到心理的變化,表現出常有的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宜怒等心態,正是這種生理、心理上的穩定性、自控性降低,使老年朋友更容易發生疾病且不易恢復。所以,保健養生方面應提倡精神攝養、飲食調養為主;順時奉養、起居護養、藥物相助為輔的方法。
 

一、精神攝養(知足謙和,老而不怠)
 

保持“謙和辭讓,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態,即處世要豁達寬宏、謙讓和善,生活知足無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熱愛生活,保持自信,勤於用腦。宋代醫家陳直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載詩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詩中告誡我們,只有進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絕情志疾病。
 

二、飲食調養(審慎調食)

1.食宜多樣 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2.食宜清淡 針對老年人脾胃虛弱的特點,用現代營養學觀點,老年人的飲食應“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3.食宜溫熱熟軟 老年人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

4.食宜少緩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谷氣長存”。主張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
 

三、順時奉養(順四時而適寒暑)

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也就是説,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有影響,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只有這樣才能老當益壯,益壽延年。
 

四、起居護養(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五、藥物相助(固先天之本,護後天之氣)

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是先天稟賦的強盛和後天營養的充足。由於老年人機體功能減退,除進行其他方面得調養外,有些藥物是可以幫助其強身健身的。藥物養生應以固先天之本,護後天之氣為主。所謂“先天之本”即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氣充盛,機體代謝能力強,人的衰老速度緩慢;所謂“後天之氣”指脾胃為後天之氣,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都靠脾胃供給。所以,老年人的藥物養生應以固護脾、腎為重點。用藥原則應遵循:多補少瀉;藥宜平和,藥量宜小;注重脾腎,兼顧五臟;分類論補,調整陰陽;掌握時令,觀察規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湯劑;藥食並舉,因勢利導。如此用藥方能補偏救弊,防病延年。
 

最後告訴大家,從冬至日起一定要常吃羊肉燉蘿蔔,這是皇家禦膳“冬至”日的首選菜肴。具體做法如下:
 


羊肉燉白蘿蔔

[配料] 白蘿蔔500 ,羊肉250 ,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 白蘿蔔、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蔔入鍋至熟。
 
[功效] 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睏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炒雙菇:

[配料] 水發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澱粉、味精、鹽、黃酒、姜末、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凈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後,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後,放味精、鹽,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 補益腸胃,化痰散寒。
 
這道菜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麻油拌菠菜:

[配料] 菠菜1斤,食鹽、麻油適量。

[做法] 菠菜洗凈,開水焯熟,撈出入盤,加入適量食鹽,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 通脈開胸,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另外,建議大家多吃山藥(蒸、煮均可),它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作用。


十全大補素菇湯

有黨參、黃耆各5錢,茯苓、炒白朮、當歸、川芎各3錢,熟地黃4錢、桂枝2錢、炙甘草1錢、黑棗5粒、枸杞3錢,以及各種菇類、素丸子、炸麵筋、素火腿等適量,放入砂鍋中再倒入800cc米酒、2000cc清水並以大火煮開,小火煮至炸麵筋熟軟透,再加入洗淨的菇類待菇熟即可食。
功效:可促進新陳代謝、滋補強壯,適合產後、病後虛弱、寒性體質者
四神小排湯
由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各1.5兩組成。先將藥材洗淨,再將蓮子、芡實以溫水浸泡一小時,放入電鍋中,加入800-1000cc的水,外鍋2碗水,先煮20分鐘,再加茯苓、山藥,續煮至熟透,加適當之調味,即可食用。若成人可於盛碗後再加入23滴米酒則更添風味。
功效:可調節生理機能,適合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容易腹脹或腹瀉體質者。

四神湯
用蓮子、茯苓、山藥、芡實(或薏仁)煮成的四神湯,具有健脾、利濕、補腎的功效,不但常見、方便買到,也適合大部份的民眾,「顧脾胃」,其功效更是明顯。

 
行氣活血雞

材料:全當歸二錢、白芍藥二錢、川芎一錢、黨參三錢、白朮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二錢、陳皮一錢、母雞半隻、米酒適量

作法 :

1.母雞切塊去頭、脖、腳、屁股後洗淨,汆燙去血水;藥材快速沖洗備用。

2.將汆燙過的雞肉塊、藥材和酒適量放進燉鍋中,加水煮開後改小火燉煮約1~2小時至肉爛即可食用。
 

參懷枸棗雞

材料:黨參五錢、山藥二錢、枸杞二錢、紅棗十枚、炙甘草二錢、大雞腿兩隻


作法 :

1.大雞腿切塊後洗淨,汆燙去血水;紅棗剖開去籽,連同其他藥材快速沖洗備用。

2.將汆燙過的雞腿肉塊、藥材放進燉鍋中,加水煮開後改小火燉煮約1~2小時至肉爛即可食用。
 

活力羊肉湯

材料:黃耆三錢、當歸一錢、桂枝二錢、茯苓三錢、紅棗十枚、帶骨羊肉一斤

作法 :

1.帶骨羊肉塊後洗淨,汆燙去血水;紅棗剖開去籽,連同其他藥材快速沖洗備用。

2.將汆燙過的帶骨羊肉塊、藥材放進燉鍋中,加水煮開後改小火燉煮約1~2小時至肉爛即可食用。
 

暖身元氣茶

材料:黃耆五錢、黨參二錢、麥門冬三錢、五味子半錢、薑二片

作法:以500㏄熱開水沖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

蓮子百合紅豆湯圓

材料
蓮子12錢、百合5錢、紅豆112.5公克、湯圓、冰糖150公克。

功效:寧心安神,滋陰潤肺、利水消腫
百合:性味甘平,潤肺,清心安神
蓮子:養心,健脾,補腎
紅豆:利水



“補冬”常用的藥膳處方:

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朮、茯苓、大棗、甘草)

四味(當歸、芍藥、川芎、地黃)(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單方(人參,當歸,田七,杜仲)

用法:將備好的中藥裝入紗布袋,(根據自身情況取八味、四味、單味均可)放進大沙鍋內,倒入清水浸泡30分鐘,把清洗乾淨的食材,放入沙鍋與藥同煮,開鍋後文火慢燉至有效成分完全滲入湯中,肉中的軟骨鬆軟宜嚼,此時藥膳煲湯之味的醇香定會令你垂涎三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