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因的腹瀉,請對症調理!
很多人印象中,腹瀉就是吃壞肚子或者著涼導致的,
不出意外兩片黃連素就解決了。但事實上,腹瀉是有很多種的,有些經常腹瀉的人,很可能是身體出現了問題,需要好好調理才行。
腹瀉,又稱泄瀉,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大便的情況。包括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
寒性泄瀉的人,主要症狀是很怕著涼,只要受點寒涼就泄瀉。這種虛寒性泄瀉的病人,最適合用神闕穴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來溫陽!
腹瀉,又稱泄瀉,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大便的情況。包括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
其病理因素主要是濕,主病之臟主要在脾。多由脾胃運化功能失職,濕邪內盛所致。
所以腹瀉也要辨證施治,找准病因才能調理改善。
一、寒性泄瀉
寒性泄瀉的人,主要症狀是很怕著涼,只要受點寒涼就泄瀉。這種虛寒性泄瀉的病人,最適合用神闕穴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來溫陽!
神闕穴為任脈上的陽穴,就是肚臍眼正中的位置,有很好的溫陽作用,是人體的長壽大穴。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也就是四橫指的位置,關元也是一個溫陽大穴。
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它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功能。
陰陵泉在脛骨內側髁的下面凹陷處;
下巨虛在外膝眼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是小腸的下合穴,有調腸胃、通經絡的功用。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也就是四橫指的位置,關元也是一個溫陽大穴。
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它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功能。
二、脾虛泄瀉
脾虛泄瀉的病人就像俗話說的“直腸子”,不僅日常胃口不太好,而且吃完飯就想去廁所,大便不成形,很稀薄,經常腹脹腸鳴,面色黃,沒光澤,容易疲勞。調理脾虛泄瀉,應溫中止瀉,健脾益腸。要選的穴位是陰陵泉穴和下巨虛穴。
陰陵泉在脛骨內側髁的下面凹陷處;
下巨虛在外膝眼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是小腸的下合穴,有調腸胃、通經絡的功用。
三、五更瀉
五更瀉的表現為每天早晨大約四五點就得起床大便,患者不是睡醒了才起床上廁所,而是便意把他們從睡夢中叫醒的,同時伴有隱隱腹痛。
五更瀉是因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蒸化才導致的疾病。
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還沒有恢復,脾腎陽虛者,腎關不固,隱痛而作,腸鳴即瀉。有五更瀉的人,往往覺得睡眠不足,白天沒精神,有的甚至會出現煩躁、記憶力下降、精神衰弱等。
調理腎陽虛導致的泄瀉,就要溫腎止瀉,要選的穴位是命門穴和關元穴。
命門穴在腰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二、三腰椎棘突間),是溫腎陽的一個穴位,在臨床上主要調理小腹冷痛、腹瀉、遺精等疾病。
關元穴和命門穴,在身體的一前一後,兩穴搭配能夠更好地補陽
四、肝鬱泄瀉
肝郁腹瀉的病人,是一緊張、一著急就想上廁所。這種泄瀉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大多會因為抑鬱惱怒而泄瀉,伴有胸脅脹悶、腹內作響、腹痛難忍等情況。病因是肝氣瘀滯不疏,所以叫肝鬱泄瀉。
調理肝鬱泄瀉,就要疏肝止瀉,建議取的穴位是肝俞穴和期門穴。
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肝俞穴屬於背俞穴,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常用來調理脅痛、黃疸等肝膽疾病。
期門穴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的位置。期門穴是肝經的募穴,主要調理胸脅脹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等肝胃病證。
五、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主要取神闕穴,(三歲以下兒童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