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大醫術

 

中國七大醫術: 砭、針、灸、樂、藥、導引、按蹺


、針、導引按蹺




《黃帝內經》記載,,,,藥是我國四種獨立並存的醫術.砭位居首位,何為砭?東漢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砭為:"以石刺病也",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實施砭術所使用的各種石制工具稱為具,用砭具治療疾病的手法稱為術;用石制工具進行醫療保健的方法稱為砭術"。只有極少數特殊的石料製成的砭具才能達到卓越的效果,即所謂“以砭啟脈”,對病痛處“砭射之也”。最佳砭石即山東“泗濱浮石”砭石。


“泗濱浮石”,起源於4000年前《尚書、禹貢》中記栽的“泗濱浮磬”,是山東先民圖騰之物,1978年山東泗濱,1995年山東長清仙人臺,1999年山東洛莊均有泗濱浮磬出土。

 

泗水(古名非今地)又為泗水源泉“三皇”之一伏曦氏故裏,史書所記伏曦“嘗百草,制九砭”;至春秋戰國,孔夫子“制光磬問北鬥”,並“擊磬養生”及孔廟中見有“金聲玉振坊”。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首扁鵲,原名秦越人,因在古盧國(今山東長清)及泗水流域以砭(碥)石行醫,名聲鵲起,加之東夷圖騰玄鳥,故後人稱為扁鵲,山東孔廟原藏有灰黃灰紅色泗濱浮石所制扁鵲針砭畫像石。


“泗濱浮石”(砭石、泗濱浮磬原料)5.5-7億年前泰泗磬玉山的深海沉積岩為岩基,又經千萬年前的二次高溫高壓(懷疑隕石撞擊成因的隕石浮塵岩)而成的變質岩,呈薄碎片狀,散落於磬玉山方圓800裏五處山峰,玉分五色,居中為黃,儲量稀少,成礦因不明,開采品位低,因夾雜於巨厚型沉積岩中,採集難度大。經檢測,其為碳酸岩性微粉晶變質岩,釷鈾等有害放射線極低,含30餘種富金屬微量元素及多種礦物質,10餘種稀土元素,可幅射5.7-15微米的遠紅外線、超聲較強(大磬敲擊可發出超聲脈沖1200-1500,砭石板指背刮擦超聲達3698次)、微粉晶結構及有負離子。


“扁鵲石”即泗濱浮石(即泗濱浮磬原料)所制的砭石,何為砭石?以石刺病也!宋·羅泌《路史》"伏羲嘗草制砭,以治民疾",說的是距今五千年前的伏羲氏(山東泗水人)試制草藥並製造砭具,治療百姓的疾病.肯定了這個曆史時期""已經是完整的醫術,且早於"",古稱針石、箴石、砭石。





針,是用特製的金屬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操作手法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灸,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溫灼穴位的皮膚表面,利用熱刺激來治病。


《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靈樞·逆順》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佔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裏,記載了用針灸預防多種疾病,如刺瀉風門背不發癰疽等。明代醫家亦倡導針灸保健,高武在《針灸聚英》裏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義。清代潘偉如在《衛生要求》一書中還闡發了針刺的保健作用,他說:“人之髒腑經絡血氣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幹之則病。古之人以針灸為本……所以利關節和氣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複,正複而病自愈。”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幹草烘烤來治療疾病。


同源”、“以”、 先”。您看繁體字吃藥的“藥”和音樂的“樂”多像啊,只不過一個有草字頭,一個沒有而已。




這個“樂”字是什麼意思呢?


它有兩個“絲”,絲代表絲弦樂器,屬徵音,對應五髒中的“心”;它有一個“白”,屬金音,對應五髒中的“肺”;它還有一個“木”,屬角音,對應五髒中的“肝”。按照中醫理論,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


聆聽音樂的結果是什麼呢?


疏肝、清肺、養心。

《黃帝內經》曰:魂魄和合,血氣元神旺盛,則心生神明。這是生理層面的。


“樂”字還可以讀成快樂的樂,有樂觀、樂和、樂趣、樂滋滋的意思,也就是說,聽音樂會使你高興,產生美感。所謂“仁言不若仁聲入人深也”。這是心理層面的。





人們發現一些草木也可治病,就在“樂”字上面加了草字頭,變成了“ 藥”。這就是“樂在藥先”的來源。


用藥不是消滅病菌,而是使人體達到一個平衡狀態。治病不是終極目的,終極目的是養生,是救命。“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意義就在這裏。中醫之中,是中平之中,是中和之中。認識並掌握了一個“平”字,認識並掌握了一個“中”字,基本就達到了中醫文化的精髓。


導引




《內經》中總結導引療法的適應症有“痿、厥、寒、熱”和“息積”,臨床配合“按蹺”(按摩)進行;還提到以燙藥、導引配合治療筋病。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強調以“導引、吐納、針灸、膏摩”治療四肢“重滯”症。在保留了華佗的一些佚文《中藏經》中也指出:“導引可逐客邪於關節”;“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


在老子學派和方士中,不少人積極利用導引作養生手段。如:漢初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史記·留侯世家》);李少君、東方朔等人以“導氣養性”(《論衡·道虛》);後漢人矯慎“仰慕松、喬導引之術”(《後漢書·逸民列傳》)。“導養”之風,東漢盛於西漢,《後漢書·方術列傳》中講到的許多方士都是精于導引的養生家。


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乃是瞭解漢代導引發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導引圖》中有彩繪的44個各種人物做各類導引的形象。每個圖像均為一獨立的導引術式,圖側並有簡單的文字標出名目。這幅《導引圖》充分反映了當時導引術式的多樣性。 


按蹺




按:用手為主給患者按摩。 蹺:用腳為主給患者按摩。


史記《華佗傳》亦載有:“廣陵吳普、彭城樊柯皆從陀學五禽神伎”(五禽神伎與華佗五禽戲不同)……。這五禽神伎,就是我中華民族以師帶徒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導引按蹺醫術”。祖師華佗就是精於此術的神醫,當時人們就把掌握了這種“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人,才叫:“真人”。


從導引和按蹺的特點看,兩者沒有明顯的區別,導引重在“搖肢體,動肢節”,按蹺則是推拿的古稱。導引又稱:“道引”或“宣導法”,相傳為上古時代的氣功養生家彭祖所研,是一種強身治病的方法。


導引時配合“吹噓呼吸,吐故納新”,很受古代“養形之人”的喜愛,同時,也為醫家所應用,道教產生後,吸收導引為修煉長生不死之軀的方法之一。此外,導引也為廣大民間人士所喜愛。


按蹺出於《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地區,地勢平坦多濕,是自然界中物產最為豐富的地方。那裡人們食物的種類很多,並不感覺煩勞。所以人們發生的疾患,多是瘺厥寒熱等病。在治療上,應該使用導引按蹺。”


“按與蹺是推拿中的兩種手法。唐代的王冰注釋“按,謂仰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也有人說,蹺系指穴位。如《類經,論治類》說:“按,捏按也;蹺,即陽蹺,陰蹺之義。蓋謂推拿溪穀蹺穴以除疾病也。”導引、按蹺的原則要求動作舒緩,屈伸有節。


導引按蹺在長期的發展中產生了許多功法,其中最著名的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二十四節氣導引法,《養性延命錄》導引法、天竺按摩法、五臟導引法,太清導引法,彭祖導引法,老子導引法、赤松子導引法、延年九轉法、純陽子兜腎功,甯先生導引法。十二段錦、十六段錦、逍遙子導引法、,四時頤養導引法、十二段動功、靈劍子導引法、子午導引法等。


“導引按蹺”一語,據史料所載,乃出自《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中:“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唐太僕王冰在其《內經·素問》注釋中將它解釋為:“搖筋骨,動肢節抑按皮肉,捷舉手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