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不是疾病,是連接幸福的提示

中醫:抑鬱症不是疾病,是連接幸福的提示。

 

越來越多的人富裕但感覺不幸福

還被西醫賦予一個抑鬱症的頭銜

本文從屬於我們自己內核的傳統文化來詮釋,

當感覺不幸福,

並非外在不好,

而是身體在呼喚我們。





所有的不幸福不快樂,都和自己的內在有關係:

只有回到生命的本身,接納真實的自己。

 

作者:李辛

 

01

 

 抑鬱症 

 是身心能量不夠了

 

現代醫學是把身體、情感和意識分開看的,身和心被當作兩個東西,它們有關係,互相影響,叫心身相關,還是屬於二元論。

 

但是,身心在中醫來看其實是一個東西,叫形神一體,中醫的神包含了心和意。

 

在現代醫學裡面常說的抑鬱症,在中醫來看,很多情況下其實是因為整個身體的能量不夠了。

 

我們都知道,哪怕你平時是很積極、很正面的一個有精神的人,假設讓你連續三天不睡覺,三天就給你吃了兩頓飯,然後還讓你幹很多活,那個時候你還能有精神,還會很積極嗎?

 

 

當我們身體的能量,

低到一定水準的時候。

 

我們的精神、

意識和心智的運作能力都會下降。

 

 


 

舉個例子,當電腦記憶體夠的時候,程式也不那麼衝突的時候,可以運行那些高版本的程式;

 

當記憶體不夠的時候,那些高版本程式,不要說運轉了,下載都不能,只能運行低版本的。

 

所以,當一個人能量很低的時候,他的身體狀態會很低,他的內心狀態、意識狀態也會很低。

 

可以想像,在這樣一個低版本的狀態下,他在跟世界萬物交流的時候,他很多東西都消化不了,包括食物和情緒,很多體力活或者複雜的運動他做不到,很多事情都變成了阻礙。

 

身體內部的運行也出現問題,比如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者心動過速、心率失常,這些其實都是能量低之後身體無法負荷、無法運轉了。

 

在情感上也是這樣,當一個人能量低的時候,可能他的表達和接納的能力都會出現一些問題。

 

他在意識、思維和社會交往上,可能相對來說就會封閉一點,可能只能吸收某一類他願意吸收的東西,其它的都拒絕,甚至以前能吸收消化的東西也開始拒絕。

 

到了這個狀態的時候,其實就成了被壓縮的人,他的形、氣、神或者說身、心、意都被壓縮了。

 

在壓縮狀態下,他所在的時空、社會和生活,乃至他周圍的一切,他能夠接觸和願意接觸的東西,也是受到壓縮的。

 

就這樣,他進入了,一個內和外的低水準的迴圈,但是自己不一定能意識到。

 

一旦到了這個狀態的時候,因為進入了一個低水準的迴圈,他就會身心意整體往下走。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當我們現在說某人是抑鬱症,一般人會想這只是一個心理的問題。

 

但實際上它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問題,而是整個生命的問題。

 



 

02

 

 疾病只是名稱 

 我們需要去瞭解它的根源 

 

我們需要想一想:

 

第一個問題:抑鬱症只是大腦的?

 

現在醫學的觀點是:抑鬱症或者所有的心理問題,是大腦裡的化學物質變化導致的。

 

比如說多巴胺,一種神經遞質,心理狀態和情緒會受這種物質濃度變化的影響。

 

現在很多精神類藥物的研究基於這類認識。

 

抑鬱症難道真的只是大腦的化學遞質的變化嗎?

 

第二個問題:是頭腦先病還是身體先病?

 

現代醫學和心理學認為這是心理和頭腦的問題,所以讓患有抑鬱症和某些精神疾病的人,吃很多抑制這些化學元素或者讓頭腦停止工作的藥。

 

但是這麼多年實踐下來,效果並不是很好。

 

對於一個整體的人來說,他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他的情感、思維、認知、行為模式的改變,難道只是由於這些化學物質的變化嗎?會不會是倒過來呢?

 

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的身、心、意出現了問題,而產生了這些化學物質的變化?

 

就像我上課時一樣,因為有了一堂課,所以我點了一柱香,香是我們開課的原因嗎?

 

不是,是因為在講課,才有香,不光有香,還有光線,有那些聲音,我們叫做同步出現的副產品

 

在心理問題的認知上,西方醫學的思路是不是有邏輯上的漏洞呢?

 

在一些平行的相關性的現象當中,去尋找原因和結果。

 

從邏輯上來說,原因和結果應該是有先和後,有根源性的和後生的區別。

 

就像一顆種子長成一棵樹,但你不能說這個樹葉、這些花和樹葉上的蟲子是產生這棵樹的原因。

 

這個要注意,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不光很多病人就這樣接受了關於自己當前狀態的簡單解釋,醫生亦可能這樣認為。

 

人都容易被洗腦。

 

 流行媒體說什麼,醫生說什麼,就是什麼。

 

 

面對抑鬱症,

如果不究其根源,

找到病因所在。

 

我們的病是治不好的,

問題也是解決不了的。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現代抑鬱症越來越多?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不高興的時候或者階段,每個人都有很多種情緒。

 

可是為什麼突然就有了抑鬱症這樣一個概念?並且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不接納這些正常的情緒,害怕這個不高興的狀態,而且認為:

 

一個人某一段時間的不快樂,沒有力量去維持一個像以前一樣的生活,是不能被接受的、是不正常的。

 

這個背後是大家認為人就是應該一直很high、很得意、自信、積極努力的才是對的。這個真的正常嗎?

 

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這是規律,也是自然的狀態,但有的人只喜歡春夏,不喜歡秋冬。

 

所以他們抗拒秋冬,因為抗拒,反而就更容易在秋冬生病、或者感覺到不舒服。

 

我想要說的是:現在很多的疾病名稱,或者很多疾病,其實是被我們創造出來的。

 

換句話說:我們不接受生命本來如是的樣子,非要強迫它只保留其中的面向,於是生命就開始扭曲、開始變形、開始出問題。

 

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流,我們把它攔起來,不讓它自然流動了。

 

1997年去讀研究生,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在大學的時候我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

 

我們都知道老一代,那個時候還沒有這些抑鬱症、焦慮症的診斷,就兩種:

 

一種叫神經衰弱。那會兒所有這些不高興的、想不開的,睡不著覺的,都叫神經衰弱;

 

還有的直接就批評你意志不堅定、思想不積極......屬於思想問題。

 

神經衰弱那會兒常用的藥是兩個藥,一個是穀維素,還有一個是複合維生素B

 

大概到八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病名,叫更年期綜合症。

 

在這之前,醫學詞典裡或者教材裡是沒有這個病的。到了九十年代更年期綜合征開始普遍了。

 

那會發現有好多中年婦女興沖沖地來問,大夫啊,我最近睡不好、頭暈健忘、心煩意亂、容易緊張激動、潮熱盜汗、月經失調......這是不是更年期呀?

 

大夫就說,嗯,你這個就是更年期。

 

醫生和病人都不在乎:這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只需要一個解釋,發現很多人都這樣,於是就安心了。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我在大學三四年級實習的時候,當那個病人急匆匆地說了一通之後,醫生斬釘截鐵地說,沒事,你這個是更年期,病人一下子就舒緩了。

 

這個要注意,我們需要很多疾病被明確診斷的原因,是我們需要一個解釋,就像我們需要歸類,需要有序,需要路標和指路明燈......



 

 

某些意義上來說,

是我們的內心需要一個解釋。

 

至於這個解釋是否來自實相,

很多人並不關心。 




 

後來我讀西方心理學的一位大家的觀點,很有意思,他說:

 

對於這些茫然無措的人來說,當有一個人告訴他,你這個問題其他人也有的時候,他就不再覺得自己是孤立的,也不再覺得自己是異端了,然後他就放心了。

 

然後到了九幾年的時候,我發現開始有什麼抑鬱症、焦慮症了,那會兒還不多,九七年我讀心身醫學專業的時候,這個學科還是非常冷門的。

 

到了2000年的時候,一些大學開始有心理學系了,中國的心理治療行業開始蓬勃發展了,大量的藥物和大量針對性的課程出現了。

 

我記得大概是2000年左右出現了一些新的病,比如說抑鬱症開始分型了,有產後抑鬱和老年抑鬱。而老年抑鬱,過去就叫作神經衰弱。

 

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它讓我想到了咱們國家的歷史,我們父母一輩人,都經歷過很多,

 

我爸爸當時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這其實也是一種診斷

 

在那個時代,這個診斷是非常厲害的,它會貫穿你的一生,甚至會影響你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的命運。

 

最近三十年,社會的觀念改變了,這些診斷消失了。

 

現在的80後、90後已經不知道這些東西了,但在那個時代,這些可是比天還要重要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對生命當中的很多東西,有觀察、覺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樣你就不會輕易地,被人帶入一個誤區,隨隨便便的給自己製造疾病和承受隨波逐流的痛苦。

 

從某種角度來說,各行業都在互相喂藥吃。

 

為什麼互相喂藥?因為這樣輕鬆、容易、好賺錢。

 

 

03

 

 一切的疾病與問題 

 都在提醒你:回到生命本身 

 

在中醫眼裡,去具體分析抑鬱症有多少型、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其實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所有所謂的心理問題,背後關乎的是什麼呢?

 

 

關乎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水準,

關乎一個人對自己瞭解多少,

或者關乎一個人。

 

是否願意去瞭解真實的自己,

是否願意瞭解這個真實的世界。

 

 

瞭解自己的內在到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瞭解自己需要怎麼去處理這些問題;

 

瞭解在自己的內外在和外面世界的交換當中,自己的身心意是怎樣在變化著。

 

當一個人具備這樣的能力的時候,他就不太容易掉到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陷阱當中。





 

因為即使他此刻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興,甚至已經有非常大的情緒——他會知道,這是人生必要的東西,這很正常。

 

因為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一切本就如此。

 

身體健康也是這樣,當一個人身體這段時間不是太好的時候,他如果知道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他就不會心裡發慌到處找中醫或者找西醫,讓人開一堆藥來把自己的身體搞的更糟。

 

他會借由對自己的觀察,或者旁人的提醒,或者看書思考,會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等等的關係怎麼樣,看看對待自己是不是過於嚴厲了;

 

他也可能會借助一些外在的參照,意識到自己是不是一直過於封閉,或者在堅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堅持的東西,在維護一些不需要自己去維護的東西。

 

同時留意一下自己的飲食、睡眠、運動,哪些地方還有之前沒有意識到的盲點,生活是不是過於單一。

 

當他回過來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調整已經自動開始了。

 

一段時間以後,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問題,都會好轉或者消失。

 

其實醫學的本質應該是這樣的,不管是中國的醫學和西方的醫學,最初的本質是在這裡。

 

經由問題和疾病,經由情緒和現象,去看見我們那些真正出錯的意識、信念和根源。

 

從根源調整自己,生出改變和智慧,過的越來越幸福和快樂。





 

而不是說:你有病,要吃藥,不能停。

 

如果吃藥、求助外面,真的能解決問題,我們的病就不會越治越多,你說對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