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有何症狀? 如何處理?
在高溫潮濕環境下活動,如果出現頭痛、眩暈和渾身沒有力氣,很可能是中暑的初期表現,重症中暑如果處理不當,會出現意識模糊甚至是意識喪失的症狀,併發多重器官衰竭,這種情況的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
有研究指出當氣溫達攝氏28度或29度後,每上升1度的死亡人數便會增加1.8%;醫管局資料顯示,中暑的死亡率可高達20%至60%,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中暑當做小事。
發生中暑的時候,大多在户外高溫潮濕環境,救護支援未必即時到場處理,所以能知悉不同程度的中暑及處理是很重要。
中暑症狀
輕度中暑(中醫角度:可視為熱衰竭) |
重度中暑 |
|
病徵 |
面色潮紅、頭昏眼花、胸悶、噁心,大量出汗、口渴、四肢無力,體溫正常或略高 留意:如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體溫升高到40℃以上、血壓下降、脈搏加快等,要提防可能出現昏倒甚到痙攣 |
已出現昏倒或痙攣,或皮膚乾燥無汗,體溫在40℃以上 |
即時處理方法 |
註: 可飲用預早帶備的《清暑益氣湯》 |
|
在中醫角度,熱衰竭可視之為輕度中暑,跟重度中暑區別主要有3 點:
- 中樞神經異常,如:意識混亂、說話不清楚
- 皮膚因無法出汗而呈現乾燥
- 體溫超過攝氏 40 度
中暑後如何處理?
常見問題
1. 出現輕度中暑或熱衰竭後,是否要即時補充生冷瓜果?
否。出現輕度中暑或熱衰竭後要避免進食大量生冷瓜果、寒性食物,因為會損傷脾胃,可加劇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應該以飲水為主,或預早配備的「清暑益氣湯」
;若運動時間1小時以上,需同時補充水份和電解質,可選擇含電解質的運動飲品。
2. 出現輕度中暑或熱衰竭後,當日回家可否進補?
中醫角度看中暑
中醫對「中暑」的概念是有「陽暑」及「陰暑」之分,「陽暑」指高熱潮濕下的熱衰竭甚至乎重症中暑,「陰暑」是指夏天暑濕時候出現的各類外感病。
提到夏天暑濕時候出現的各類外感病,最容易影響腸胃,大家一定要認識「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散成方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處理「陰暑」的經典藥方。
夏天戶外溫度高,室內又有冷氣,一冷一熱,腸胃最易受病,這時候藿香正氣散最適合,既能處理外感感冒,亦能調節腸胃,具止嘔止瀉作用,現時市面上推出很多不同的劑型,有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已經成為出外旅遊及家庭必備藥品。
預防中暑湯水
喜好户外遠足人士,可以參考《溫熱經緯》的清暑益氣湯自備飲用
湯水 |
清暑益氣湯 |
材料 |
冬瓜半斤,花旗參、淡竹葉、知母、荷葉各9克 |
功效 |
益氣消暑,有助預防中暑及可處理輕微中暑 |
製法 |
材料加清水6碗煲1小時 |
中暑分陰陽 中醫對症緩解
夏季熱浪席捲,氣溫屢創新高,您是否因中暑出現疲倦、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然而若因此大量攝取冰涼食物飲品消暑,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而使得症狀加重。
中醫將中暑分成陰陽兩型,配合藥物及穴道按摩可以有效改善中暑症狀。
陽暑可喝清暑益氣湯
◎陽暑:
「陽暑」就是一般常見的中暑,是指在高溫、濕度高的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且未補充鹽分及水分。
●輕微陽暑會造成身體發熱、汗多、頭暈頭痛、口渴等全身性不舒服症狀。
●嚴重陽暑是指身體無法散發環境中的熱量,身體對熱的調節機能失效,會出現噁心嘔吐、意識不清、體溫上升、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狀,常見於工人、農夫、廚師等族群。
針對陽暑的患者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或白虎加參湯等藥物來治療,既除暑熱也除濕熱。
另外,也可在膽經的風池穴及肩井穴、督脈的大椎穴(圖1)、大腸經的曲池穴及合谷穴(圖2)做穴位按摩。
也可針對背部膀胱經進行刮痧,刮痧後汗孔打開熱氣驅除但會消耗體內津液,一定要喝杯溫開水,不只是補充津液,還能促進刮痧後的代謝產物排出,改善症狀。
圖2(照片提供/蘇柏璇)
◎陰暑:
在台灣陰暑的情況較陽暑更為常見,「陰暑」會出現全身微微地發熱但無汗、疲倦、頭痛、噁心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因此陰暑也稱為「熱感冒」或「暑濕性感冒」。
造成陰暑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溫度急遽的變化或是錯誤的解暑方式造成,例如原本在高溫室外,突然進入冷氣房內,或是在高溫下運動大汗淋漓狀態下貪涼或沖冷水澡,皮膚表面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造成人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使熱氣在人體內持續悶燒。
針對陰暑的患者可以使用香薷飲或生脈散,或是淡竹葉、黨參、薄荷等補氣養陰解表化濕的藥物做治療;另外,也可以在心包經的內關穴、心經的神門穴(圖3)進行穴位按摩,改善腸胃不適等症狀。
圖3(照片提供/蘇柏璇)
中暑了嗎?「一捏」就知道
你中暑了嗎?
一招簡單的中暑判斷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在兩眼間的印堂,輕輕快速一捏,很快出現紅紅的一條線,就表示有中暑。」
這時候,就需要盡快清熱,調整身體的平衡,避免熱邪遺留在體內,「刮痧」就能夠有效舒緩中暑的問題。
中醫認為中暑是因為暑氣「熱升冷降」,因此病症會集中在人體上半部。周宗翰表示,中暑的症狀包括了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容易疲倦、四肢痠軟、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體溫升高、覺得補充再多水也無法解渴、心悸等。
「痧」塊和瘀血塊有什麼區別?
「痧」是經絡氣血中的「瘀穢」,俗稱痧毒,它阻礙氣血的運行、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交換、嚴重會引發組織器官的病變。刮痧的目的就是讓熱氣可以打通出來,對人體具有活血化瘀、調和陰陽、舒筋通絡作用。
從表面上看,痧與普通的瘀血沒有什麼兩樣,可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卻發現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日常有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皮下出現一片瘀血,或皮膚上流出一些鮮紅的血液,隨即疼痛難忍,活動受限;在刮過痧的部位,皮下也會出現一些類似瘀血的斑點、斑塊,卻出現了相反的現象,原來疼痛難忍不能運動的部位,隨著痧的排出,卻疼痛減輕、甚至消失了。
上午刮痧效果最佳 避免中午刮痧
刮痧是以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用刮痧板協助將熱氣打通出來。一天當中,正中午人體的血氣正旺,不適合刮痧,而早上刮痧的效果比下午好。
另外,理想的刮痧間隔時間,應該是等痧色全褪掉,約5到7天,如果還有症狀,才適合再刮痧。
刮痧的器具要避開硬幣、鐵湯匙等堅硬材質,採用磁器等光滑的材質,並以含油的潤滑劑做介質,以免損傷皮膚,導致纖維化。
正確的刮痧方式,是從頸肩大肌肉順向,從頭向腳單向刮、輕輕刮,刮到出痧,有紅就停。
因為傷於暑的病人氣往上衝,會有頭脹、頭暈不舒服的感覺,刮痧把氣帶向下方,人才會舒服,」另外,針對內關穴、合谷穴、百會穴以及人中穴刮痧,也有幫助消暑氣的效果。
預防中暑頭暈 按摩「風池穴」
預防中暑頭暈、頭脹也有自我按摩穴位的保養方法,雙手掌指尖向上貼耳,兩隻大拇指到的地方剛好按住後腦凹陷處,管頭部循環的「風池穴」,輕輕按壓促進頭部循環,氣散得出來,頭就不容易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