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夏季養生,聽聽臨床中醫怎麼說?

 

什麼是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是指在全面了解人類生命生長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益壽延年的方法,主張未病先防,其中,所涉及非藥物調理法食療養生法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如今的氣候複雜多變,雖是夏季,但時而爆熱,時而驟冷,再加上霧霾,若不時刻注意,尤其老年人、小孩、身體抵抗力較差的人都極易生病。




今日,有幸邀請到四川欣福源集團·正十七醫院管理-臨床中藥研究員楊冬東老師,為我們講解,夏季如有用中醫理念進行養生調理。

 

問:雖然現下生活條件變好了,但人們面臨大大小小的毛病倒是不少,中醫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答:在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當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環境惡化、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熬夜等各種因素均為影響到機體健康。在中醫養生理論當中,認為人體的各個器官的衰退都會導致氣血不足、營養失調等,嚴重時會導致出現相應的病理反應。

 

問:中醫養生中的「養「跟」生」指的是什麼?

 

答:中醫養生中的養就指的是補養、調養、保養,生則指的是生長、生存、生命,中醫養生是將傳統中醫作為主要理論基礎,傾向於疾病的預防,注重四時陰陽,充分利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醫養生當中常用的養生技術有食療、按摩、針 灸、藥物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與我們日常生活聯繫最為緊密的就是飲食療法。

 

夏季養生六種方法


一、    夏季養心,清熱解暑   

 

中醫五行理論中,夏天屬火,對應人體臟器為心。烈日炎炎,容易讓人心火亢奮,因此夏季養心。

 

1、清心瀉火,多食用苦瓜、蓮子心、菊花、金銀花、連翹等,可以 清心涼血,解暑去熱;

 

2、要靜養心神,保持平和樂觀,淡泊寧靜的心態,做到「心靜自然涼」;

 

3、要補益心氣,夏天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容易導致心氣不足,氣 津兩虧,故夏季宜養心益氣,可服用西洋參、麥冬等。

 

二、    調養脾胃,清熱祛濕

      

夏天陽氣最旺,但天熱多雨,濕氣最盛,而脾惡濕胃惡燥,濕有粘滯之性,因此夏天易患脾胃病,脾臟升清降濁功能降低,容易出現食欲不振、乏力、腹瀉等癥狀,脾胃虛弱的人應及時調理飲食,營養清淡充足而又不增加脾胃負擔,建議少食多餐。同時盛夏炎熱,氣溫高而濕氣大, 悶熱難耐而大汗頻出,使人口渴,但要注意飯前不能喝大量冷飲,否則極易損傷脾胃,建議清熱祛濕,健脾和胃, 可以多食用茯苓、薏苡仁、山藥等。

 

三、保養陽氣,不過分貪涼

 

夏季易出汗,毛孔處於開放狀態,很多人會因避暑而過分貪涼,長期吹空調, 使得體內汗液暑濕根本無法排出,不僅容易造成體寒,而且濕熱也會內聚增加, 靜易導致頭疼、肌肉酸痛、感冒等情況,加上喜歡吃冰冷食物,會傷及陽氣,因此夏季不宜居住在潮濕環境中,空調溫度不宜太低,建議26度以上。室內外溫差不要太大,注意室內外通風換氣。飲食方面以暖食為宜,少食生瓜冷飲。可食用棗薑湯,飲水以溫水為宜。要保持適當運動,動則生陽,但盡量從事溫和的運動,太激烈的運動造成大量流汗,運動消耗性大,流失大量體液,心情也易煩躁不安。

 

四、規律作息,晚睡早起

 

立夏後晝長夜短,為順應自然界節氣變化,應晚睡早起,但晚睡早起易造成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漸增加午休時間,以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得到休息,以防「夏打盹」。同時,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0.5-1h為宜。

 

五、補水補鹽,減少體液丟失

 

夏季氣象炎熱,出汗較多,體內會流失很多水分和鉀鹽等,因此建議每天喝1500-1700ml溫開水,保持人體水分,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夏季人體水分流失比較快,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嚴重影響到健康,皮膚會變得乾燥、皺紋增多,加快人體衰老速度,可以多喝礦泉水、牛奶或是蔬果汁等都能補充人體水分。夏天補充鉀的方法是多吃含鉀的食物,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含有鉀比較多,多吃草莓、李子、荔枝、杏子等。

 

六、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醫「治未病」的特色療法,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 結合夏季氣溫高,人體陽氣充盛,體表經絡氣血旺盛的有利契機,通過內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 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或者結合三伏貼療法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針刺、艾灸、理療、按摩以及內服溫養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如用藥膏貼在穴位上, 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