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這樣坐3分鐘,掃除後背沉積多年的寒,兩側肩頸輕鬆了
春分,晝夜平分,自然界的陰陽二氣慢慢趨於平衡。這個時節,不少人仍會感覺後背發涼,肩頸僵硬,甚至出現牙齒酸軟,耳朵悶脹的情況。體內沉積的那股寒,也隨著春分躁動起來。今天木子來講一個動作,源自《陳 希夷二十四氣坐功圖式》的春分坐功,每天3分鐘,幫助暢達氣血通道,有助於平衡後背寒涼。
肩頸僵緊多與經絡氣機不暢相關。要是長時間保持低頭久坐的姿勢,脊柱就會仿佛被固定在樹幹上一樣,進而讓氣血循環受到阻礙,寒氣也就能夠聚積起來。
有很多行外人看到每一個節氣的導引坐功會說好簡單,的確是的,但它能傳承千年必然有它過人之處。這套導引法就是慢慢地把肩膀舒緩下去,這個時候,把手臂抬起來,接著把力量平穩地傳送到手掌的底部。
通過手臂外側的經絡走向,進而帶動氣血從指端向肩部流動,而且尤其在配合轉頭動作的時候,能夠有助於舒緩頸側那一塊的緊張感。這個動作恰恰是伸展少陽經的關鍵所在(在傳統養生理論當中,少陽經指手臂外側的經絡走向)。
“排山推掌”這個動作,符合春分節氣的特點:看上去很普通的推掌動作,不但能減輕肩胛的緊繃感,而且還能打開胸腔,讓緊張的地方再度煥發生機。
排山推掌式的頤養意義
關於牙齒
傳統養生理論認為,牙齒跟腎氣有聯繫,牙齦方面的問題呢,通常跟肝膽鬱熱相關聯。在開展推掌練習的時候,手臂內側的經絡,可以被拉伸開;並且搭配著輕輕叩擊牙齒的舉動,或能有種舒緩之感。
肩頸松解
練習的時候,轉頭向左這一動作,悄然符合人體陽氣生發的節奏;並且沉肩垂肘這樣的姿勢,借助推掌動作的牽引,同樣體現著氣息沉降的自然法則。
推動驅散寒涼
後背突然涼颼颼的,或許是氣血流動的提醒。我們做推掌動作之時,手臂慢慢地往後舒展,這樣便能夠溫和地帶動後背的經絡活動。這個動作呢,既可以幫著氣血走得順溜,又能暗暗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
關於耳悶
關於耳朵悶脹的情況,傳統中醫認為與多個系統緊密相關。推掌外展,配合轉頭動作,能夠帶動耳周的氣血進行運行。而且在轉頭時配合吞咽,或能調和耳部不適感。
動作要領講究柔中帶剛,以巧勁調動氣血
1,準備動作,看似平平常常,不過其中卻隱藏著諸多門道。參照傳統站樁的智慧,將尾骨輕輕地點在地面上,以此來維持身體的穩定,頭頂仿佛有著一股力量在輕輕地提著。
2,推掌之時,注意力從鎖骨下方開始,手心向上,接著將手掌翻轉前推,此時指尖朝上,接下來沿著手臂外側傳導至無名指,與此同時配合著輕緩的呼氣節奏。而且這時候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肩胛骨在向內收攏,後背也慢慢地開始發熱了。
3,推掌至極限之時,緩緩地停頓一下,接下來轉頭,目光投向斜後方(此動作輕柔且緩)。收勢時手掌輕輕地貼於小腹區域,,動作舒緩,其實更利於氣血調和。
4,舌尖輕輕頂上顎,接下來緩緩地進行攪動,民間將其稱之為“赤龍攪海”,這樣做有助於促使口中的津液分泌出來。
提醒:整個動作做3至5分鐘,早晚各做一次為佳。身體極為虛弱、嚴重骨骼問題、血壓異常且不穩定、孕期都不適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