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的養生

春分時節的養生

 

 


 春分位列二十四節氣中第四個,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節氣,在春秋時代已經確立,《尚書·堯典》稱“春分”為“日中”。春分日是每年320日或21日。


  “春分”之名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平分晝夜。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曰:“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前後,太陽光直射赤道,世界各地的晝夜都幾乎等長。所以《禮記》、《呂氏春秋》等文獻稱“春分”為“日夜分”,民間也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二是將春季一分為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夏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也就是說,到了春分,春季已經過半。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出閃電。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

 

  春分節氣的到來,以一些典型的物候為標誌,如燕子從南方飛回,春雷陣陣,閃電頻繁等。《禮記·月令》裡記載說:“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這裡描述了春分(即“日夜分”)時打雷、閃電,以及冬眠動物蘇醒等自然現象。春分時節自然界的這些變化對人類社會也有重要影響。

 

  春分還是古人檢查、校對度量衡的理想時間。《禮記·月令》說:“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鬥甬,正權概。”這裡的“度量”是計量長短的器物,“衡石”是稱重量的器物,“鬥甬”為量器,“權概”也是衡器、量器。


在春分時節檢定度量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為春分“晝夜均而寒暑平”,氣溫冷熱適中,晝夜溫差小,校對度量衡時不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這是古代科技發展的表現,古人認識到校驗度量衡器具時外界條件會產生影響,因此根據他們對於自然節令的瞭解,選擇了一個較好的時間。


春分之外,秋分因為是秋季的中點,溫差小而溫度適宜因而成為另一個合適校對度量衡的時間點。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平衡。

 

《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本月五運六氣

進入2024年之後,就五行而言整年「土運太過」。黃帝內經提到「土運太過」時土氣過盛,導致雨水過多,濕氣流行。雨濕之氣侵犯人體,容易導致腎水受邪。

因此,人們容易出現腹痛、四肢厥冷、心情鬱悶、身體困重等症狀。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肌肉萎縮、足部痿弱不能收縮、抽搐痙攣、腳下疼痛、水腫腹滿、食慾減退、四肢不舉、腹滿溏泄、腸鳴、腹瀉等症狀。

土運太過時,也會導致自然界發生一些異常現象,比如泉水湧出、枯涸的湖澤生出魚類、風雨大作、土崩地裂、魚躍出水面等。

而司天「太陽寒水」,主導上半年的氣場,可見2024年上半年就養生而言,必須特別專注於體內「寒氣與濕氣」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經絡體質現象


驚蟄之後北半球人類在三月的經絡現象與二月時類似,雖然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所以人類的經絡現象依然處於寒冬時的「陽虛」經絡狀態,並沒有太明顯的變化。

 



這是因為北半球(北緯25度以上)的人們,雖然經常可以明顯感受到天氣漸漸溫暖,但是偶爾還是會感受到寒流,經常還是要穿大外套,不能完全換成短袖、短褲、短裙。此時北半球的人類經絡主要還是呈現膽經與腎經虛證(能量不足的現象)

 

既然北半球(北緯25度以上)多數人們體內經絡依然保持著陽虛狀態,在本月肝氣生發、天氣逐漸溫暖之後,自然會感到節氣交接時不舒服的衝突,善於養生者應隨之適應與轉化。


春分是養生的關鍵時節,不僅僅要養肝,還要去濕氣、保護肺部。


春分後,降雨量明顯變大,氣候變得溫暖,春耕、春播繁忙起來了。與此同時,細菌在這個季節也會繁殖得很快,隨之帶來的流行病和傳染病很多,甚至比驚蟄更多。

此時,天氣還有一點變冷的反覆現象。身體虛弱的人,容易因此而舊疾復發。所以在春分時節如果能做一做艾灸,特別是督脈龍骨灸,會很有幫助。艾灸能幫助治療舊疾,甚至徹底拔根。

總的來說,春分的特點是肝旺,肺、脾弱。所以養生宜益氣、防風、去濕。防風是為了保護肺;祛濕是為了養護脾。

 

春分養生

 

一:保持陰陽平衡

春分時節,大自然平分晝夜和寒暑,在人體內也要保持內在的陰陽平衡。特別注意平衡氣血。 


二:疏肝理氣

人體的第二個表現,就是陽氣上升,肝火旺,容易出現肝陽上亢,引起焦燥不安、情緒起伏。如果不及時調理,容易出現暴飲暴食,或睡覺之前比較衝動、喜歡吃夜宵等等,從而攝取過多的熱量。

同時由於情緒不佳,壓力比較大,也會造成肝氣更加不通暢,肝木克脾胃,造成胃脹腹脹。有些女生這個時候特別愛脹氣,好像一個大肚婆一樣,其實是因為肝氣不舒造成的。所以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舒肝理氣。



春分養生可吃春菜


春分時節最是重視養生,因為過了春分之後便邁入晝長夜短的狀態,中醫有一個觀念認為春天是陽氣升發的季節,因此春天最適合養陽氣。而此時最適合吃時令蔬果,也就是春菜,譬如筍子、高麗菜、花椰菜等食物。也可以多吃綠色養肝的食物,包括綠豆芽、花椰菜、毛豆、高麗菜等食物;另因春天是花開的季節,因此中藥材部分則推薦花草茶、菊花茶、枸杞茶等,都非常適合。

 

飲食方面,不要吃太燥、辛辣、過於進補的食物,例如薑母鴨、麻油雞都應少吃,

特別推薦一味茶飲:

玫瑰芳香茶飲

配方:玫瑰花 5朵,山楂 5顆,香附 12粒。

作法:洗浄後放入茶包,加3杯沸水悶煮10分鐘。每餐飯後飲用。

功效:舒肝解郁、消脹氣。

玫瑰花微苦而甘,有芳香理氣、舒肝解郁的作用,特別適合肝氣鬱結、情緒焦燥不佳的人。山楂也可消食、舒肝理氣,而香附是典型的舒肝理氣中藥,也是婦科的一味聖藥。玫瑰芳香茶飲特別適合上班族,長期久坐、肝氣不舒的人可常飲用。

 三:健脾、去濕氣

春分時肝強脾弱,養生要健脾胃、祛濕。特別推薦的祛濕湯飲,是四神湯。

四神湯

配方:蓮子、芡實、山藥、薏米、豬肚。

作法:五樣同煮。喝的時候再加一點點胡椒。

四神湯對健脾胃祛濕有特別的功效,推薦在春分時節經常飲用。

另外,人們常說的春睏,也是在春分的一個特別現象。春睏跟人的脾濕較多有關係,濕氣多了,容易頭重頭沉、犯睏。所以,解決春睏也需從祛濕和調理脾胃兩方面入手。除了剛才介紹的四神湯外,還推薦幾種適合吃的食物。


大棗:益氣補血,生津止渴、補脾健胃。它適用於脾胃虛弱、吃飯不香、大便浠溏、貧血、面黃飢瘦、睡眠質量不好的人。

菠菜:富含多種酶,可以提高胃和胰腺的分泌功能,增加食慾,促進消化;還含豐富纖維素,有利腸道蠕動、通便、提高脾胃功能。

牛奶:補肺養胃、生津液、潤大腸,陰虛胃痛津虧便祕的人,可以多喝。

紫菜:利尿祛濕、舒肝理氣、軟堅散結,也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在傳染病易流行的這樣一個節氣,多吃紫菜很有好處。

 

四:防風益肺

春分容易出現風大揚沙、浮塵漫天的現象,空氣乾燥,影響人體的呼吸道、肺、眼睛以及皮膚健康,所以防止乾燥也非常重要。

乾燥的天氣,空氣中有比較多的煙塵和污染物質,對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都是很不利的。同時,這樣的空氣質量還會加重心臟病、肺病病情。

一方面,春分時要多喝水,吃新鮮蔬菜、水果及各種各樣的茶,包括菊花茶、紅茶、綠茶、烏龍茶,這些都能幫助提高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

另一方面,還可以吃些動物肝臟、蛋類,還有煮熟的紅蘿蔔,因為這些含大量維生素A,可以降低粉塵對呼吸道的危害。銀耳、海澡、紫菜和南方人喜歡吃的豬血,都對抗粉塵有幫助。

 

常按三穴位

 

風池穴:通過對風池的刺激,可以通經活絡、清頭明目,有助緩解精神壓力。

翳風穴:通經活絡,同時預防由「風」引起的疾病,如三叉神經痛、面癱。

合谷穴:幫助人體陰陽平衡,提高免疫力。

 

督脈龍骨灸

春分時節一個特別推薦的養生療法,是督脈龍骨灸。

督脈龍骨灸就是在督脈上做艾ˇ有。藉助總督陽氣的經脈,激發人體自身的陽氣;同時又將這種溫熱,通過人體龐大而精密的經絡系統,層層傳達到全身。那麼身體的整個正氣也就自然建立起來。

適合病症:很適合一些慢性、虛寒性的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腰痛、哮喘、鼻炎、慢性肝炎、慢性腸胃病等。

最適合做督脈龍骨炙的時機就是春分前後。能夠堅持做下來的話,一般的疑難雜症都會取得非常好的改善。

 

2個保健動作,學會就賺到了!


2個簡單的動作,即使不出家門也能調養身體,提高抵抗力。在疲勞睏乏又不能休息的時候,可以通過這些動作來充電。


蜷縮下蹲


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必須要全身心放鬆才能做好。它能幫助我們鍛鍊腹部,收縮盆骶的肌肉,長期堅持可以減少得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




方法:下蹲,雙腿併攏,雙腳貼地,雙手緊緊抱住膝蓋,低頭,腦門貼住膝蓋。儘量縮成一個球狀,堅持1分鐘左右。


坐姿抬腿


這個動作能保護膝蓋,非常適合中老年人鍛鍊。而且做起來很簡單,其重點是慢。




方法:坐在凳子的邊緣,把腿自然伸直,腳後跟著地,再把腿向上抬,離地約10~15厘米,讓股四頭肌持續收縮,3~5秒後緩慢把腿放下。


堅持反覆練習多次即可。


 養生關鍵:提高免疫力


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蔬菜、水果、雞蛋、瘦肉等。

飲食方面注意均衡飲食,少吃辛辣、油膩食物,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蔬菜、水果、雞蛋、瘦肉等。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促進血液循環,維持機體正常運作。


此外,養生的關鍵在於提高自身免疫力。精神上保持樂觀向上、平和的心情。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練以增強體質,可以採取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等方式。同時要適當休息,保持正常的睡眠時間和規律的生活。

 

春分晝夜均等:揭穿最常見的誤解


 盡管存在普遍的誤解,但春分和秋分時,晝夜長度幾乎相等,但並不完全相等。這有兩個原因:大氣折射和日落/日出的定義。


大氣折射


地球的大氣層會散射陽光並影響日照長短。當波(陽光)遇到密度與波傳播時不同的介質(地球大氣)時,波的方向就會改變。請想一想一杯水裏的鉛筆:從某些角度看,鉛筆似乎彎曲了。


每當太陽接近地平線時,我們的大氣層將太陽從其真實位置擡高約0.5度。這意味著當您在地平線附近看到太陽時,實際上它已經在地平線以下了。然而,大氣層使光線向上彎曲,使太陽出現在不同的地方。


關于日照長短,大氣折射使日出提前,日落延遲,增加了約8分鍾的日照。


日落/日出定義


如果將日落和日出定義為太陽的幾何中心越過地平線的時刻,那麽我們將有恰好12小時的白天和12小時的夜晚。但事實並非如此。日出和日落被定義為太陽上邊緣接觸地平線的確切時刻。因此,太陽完全消失在地平線以下所需的時間(會是幾分鍾)使得春分和秋分的白天略長于夜晚。



春分祭日


二十四節氣中,“四立”“二分”“二至”是相對重要的“大節氣”,而春分又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由於這個節氣與農事關係密切,歷來為人們所重視。

從春分到清明,是一年之中氣溫攀升速度最快的時期。春分過後,天氣轉暖,春雨增多,光照時間也越來越長,大地充滿了勃勃生機。俗話說“棒槌落地生根”,形容的就是春分時節農作物生長旺盛的狀態。農諺中也有“春風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說。

萬物生長靠太陽。在農耕社會,人們對太陽有著強烈的依賴和崇拜,太陽寓意著能量、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上古社會就有了“朝日夕月”的禮儀制度。

 “朝日夕月”的意思是,在春分祭太陽,在秋分祭月亮。古人祭日一般在早上,因此叫做“朝日”;祭月在晚上,稱為“夕月”。祭祀時,一般用牲畜等祭品放在柴草上焚燒,讓煙升入天空。

從周代起,就有了在春分祭日的儀式。山東榮成的成山頭在古時被認為是日神所居之地。據《史記》載,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後,曾在此修日主祠。到了秦朝,秦始皇兩次駕臨成山頭,在這裡修建了“始皇廟”,設立了“日主祠”,祭拜日主。後來,歷代帝王都在都城設立了祭祀太陽的壇廟,明清兩代帝王祭拜太陽的地方是現在位於北京東部的日壇。

在過去,日神和月神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隨便祭拜的,祭祀大典只能由朝廷舉辦。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時期,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份由官員代祭。祭日也是為了祈求一年有個好收成。

春分這天,北方地區有吃太陽糕的習俗。太陽糕在北京地區尤為多見,既是祭日的供品,又是應節食品,有“太陽高”的寓意。太陽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製成,上面印著象徵太陽的三足金烏,吃太陽糕是表達對太陽的感恩。

 


節氣與諺語

 

春分,日暝對分:春分日晝夜各為十二小時。

春分前好布田(插秧),春分後好種豆:這是台灣北部地區的農業現象,南部則比較早。

春分落雨落到清明:春分多雨。

春分有雨病人稀,五穀稻作處處宜:春分時節農作物成長正須雨水滋潤。

二八月亂穿衣:農曆二月、八月,氣候冷熱變化多端,故有亂穿衣現象。

 

節氣與種植

 

北部:苦瓜、蕹菜、肉豆、田薯、薤菜、蓮藕、水芋、山藥

中部:甘藷、田薯、薑、杏菜、水芋、蔥、胡瓜、蓮藕、落花生、肉豆

南部:豆薯、莧菜、落花生、莿瓜、肉豆


 春分詩詞

讓我們在唯美的詩句中一同感受春天的氣息!


春分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

 


《癸丑春分後雪》


蘇軾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


《踏莎行》


 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

千花百卉爭明媚。

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牆,莓苔滿地。

青樓幾處歌聲麗。

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

従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七絕·甦醒》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蝶戀花》


葛勝仲


已過春分春欲去。

千炬花間,作意留春住。

一曲清歌無誤顧。

繞梁餘韻歸何處。

盡日勸春春不語。

紅氣蒸霞,且看桃千樹。

才子霏談更五鼓。

剩看走筆揮風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