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的養生法

芒種時節的養生法

 



芒種節氣


日期:每年65日到7 季節:夏天(941小時)

芒種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每年在大約65-7日左右進入芒種節氣,就此「午月」,這是夏天的第二個月,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歷書》上記載說:「斗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這個意思是說,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農民忙著播種。如果過了這個時節再播種,作物的成活率就會大大降低。因此農諺中有「芒種忙忙種,一過白白種」的說法,所以芒種又有「忙種」的意思。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描述這個節氣內破殼生出小螳螂,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反舌鳥停止了鳴叫。


民間一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也就是在芒種日的前後的端午節之後,禦寒的衣服才可以收起來。

 


進入芒種之後北半球各地天氣開始炎熱且濕氣重


這個節氣期間,雨量增多且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炎熱,所以也稱為「黃梅天」。

 

芒種時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南方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另外,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意思是,端午節沒過,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

 

此時「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為芒種時節常常陰雨連綿,因此,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這一季節的氣候特徵而定: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鬱,這樣肌體得以宣暢,振奮精神,通泄得以自如。

 

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洩。但須注意,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

 

芒種的季節與五運六氣

 

黃帝內經》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意思是:夏天這三個月,艷陽普照,地熱蒸騰,天地之氣交合。這是自然界萬物繁榮,爭芳斗妍的好時節,所以稱之為「蕃秀」。在這個季節,應較晚一些睡覺、早一些起床,不要被白天的漫長所困厭,應保持情志的愉快,千萬不要生氣發怒,才能與大自然相應。

 

如果違背了這樣的夏季養生法則,就會容易傷到心臟,如果持續到秋季,還會產生瘧疾(傳染性疾病或流行性感冒),延續到了冬天,還會產生更多難治的疾病。

 


夏天陽氣旺盛,是驅除體內寒氣的好時機!

 

芒種節氣常見的症狀或疾病


傳統中醫認為進入夏天之後心火就會開始旺盛。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提到:「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因此傳統中醫認為,夏季的致病六淫之氣主要是「暑氣」與「火氣」,本月出現主要症狀列之如下:

 

1.    體內發熱與燥熱感、睡眠品質變差(睡不安穩、提早醒來)

進入夏天之後,許多人晚上會睡不安穩,睡眠品質明顯變差,或是早上很容易醒來。 


運用經絡檢測會明顯看到少陽經(三焦經、膽經)、陽明經(大腸經、胃經)能量明顯提升。加上2022年「少陽相火」熾盛,在火上加火的狀態下,睡眠狀況會更加嚴重。 


2. 口渴口乾、口苦、舌頭痛


由於天氣炎熱容易中暑,體內經常發熱同時有燥熱感,開始會口渴口乾、口苦、舌頭痛,這是火氣影響體內最直接的現象,很有想要喝冰水的衝動,舌頭常會莫名其妙感到疼痛,尤其是舌尖,這是受到心經、心包經影響

 


炎熱夏天特別容易口渴

 

3. 各種呼吸道疾病(肺病、咳嗽氣喘、鼻病)


炎熱天氣很容易出現「熱感冒(暑熱感冒、暑濕感冒),尤其是夏季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各種蟲蛇逐漸從冬眠中甦醒,微生物與病毒、細菌隨之生長繁殖,花粉也隨之復甦、蚊子也開始咬人,這正是各種疾病開始滋生與傳播的時候。

 

就在此時,溫熱之毒邪開始活動,因此這個季節是容易出現各種流行性疾病,易導致過敏性體質者產生變態反應

 

暑氣是一種極熱的氣,火太旺會吃掉人體的氣,讓能量消耗。同時天氣熱容易出汗,而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流汗過多就會自然消耗心臟的陰液,導致心陽更加旺盛,所以會出現許多上火症狀,

 

由於「肺為嬌臟」,在進入芒種之後天氣濕熱,火熱之氣很容易剋金,因此很自然地會想要咳嗽或氣喘。再加上本月脾虛(土虛)無法生金,肺部更加虛弱,更需要注意肺部的保養,而其根源就是脾胃病。

 


外感熱病之後最容易出現肺陰不足證

 

很容易出現「肺陰不足證」,出現咳嗽乾咳、喉嚨乾癢疼痛、呼吸氣短、氣喘、口渴口乾、有痰咳不出來...等等。

 

最後,體內的寒氣在天氣開始開始變熱之後,從體內逼出體外,結合外在的流行病毒,很容易出現各種感冒症狀,也推動了疫情的流行。

 

4. 眼睛發癢、乾澀


只要是「肝氣鬱結」體質,體內容易鬱熱化火的人,都容易出現各種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炎、哮喘、蕁麻疹、眼睛發癢、過敏性疾病等等現象。

 

由於「肝開竅於目」,進入春天之後風邪增強,肝經能量增強之後,眼睛容易感到乾澀甚至容易發癢,這都是源自於體內的「肝經虛熱」或「風邪上擾」所造成。



體內有火氣時,很容易出現眼睛癢

 

5. 脾經與膀胱經虛證,關節炎開始出現


許多人到了進入春天之後,早上起床都會開始脖子痛(落枕)、膏肓痛、上背痛、下背痛、臀部痛(坐骨神經痛)、膝蓋痛、大腿小腿痛...等等,找不出原因卻又難以改善。

 

這其實是因為進入春天之後膀胱經能量大減(見下圖),只要是脾經與膀胱經路線上氣血不足,經絡不暢通,所產生的全身各部位疼痛



進入5月之後,脾經與膀胱經能量大減

 

在慢性「關節炎」的人身上,發現到脾經與膀胱經虛證,因此夏天也是關節炎容易出現的季節,關鍵就在於這兩條經絡。

 

有人在連續觀察好幾年之後發現,每次到夏天時就容易臀部出現疼痛連到大腿,而這種現象在寒冷的冬天卻會自然消失,每一年都一樣,而他在夏天膀胱經能量明顯不足,可見真的是受到膀胱經的影響。

 

6. 肝胃不和、脾胃消化障礙


肝經就五行上屬木,脾經就五行上屬土,木氣(肝氣)在本月逐漸增長,因此肝火會愈來愈旺,脾胃也會愈來愈虛弱,應該保護脾胃,注意肝脾不和現象,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

 

進入6月之後,胃經能量也很強,肝胃兩股能量在體內打架,體內出現各種熱性症狀,例如:發熱、心胸煩熱、口渴口乾...等等。

 

2022年一整年,可以說都是要面對「肝氣犯胃」、「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的年份,一定要好好調整養生的應對策略。

 

7. 中暑、頭暈、疲倦乏力、沒有食慾


由於本月脾虛現象加速嚴重,因此食慾通常會減退,到了吃飯的時間不想吃飯。由於吃得少,自然會感到疲倦乏力,沒有精神。這種症狀古人稱之為「疰夏」也就是「暑氣綜合症」,現在透過經絡檢測,其中的秘密也被解開了。


由於夏天屬濕之氣很重,暑濕侵入體內最容易出現頭暈、頭重現象。這是因為濕性之氣重濁粘膩,容易停留在體內,阻礙陽氣的活動,造成通往頭部的陽經經絡沒有能量,形成頭暈、頭重現象。

 

在炎熱及濕氣影響下,脾經能量低下,胃經能量提升,表裡經絡不協調,因此各種脾胃不舒服的症狀會自然出現。例如:容易感到飢餓卻吃不下、完全不會肚子餓、或是吃完後容易感到脹氣等等。

 

尤其是膀胱經能量不足,夠容易出現後腦杓頭暈現象。2022年進入夏天之後,陸續都有會員回報後腦杓暈暈的,頭重重的,這可以運用經絡檢測觀察「膀胱經虛證」來驗證,這就是典型夏季濕熱與膀胱經能量不足,容易形成的「中暑」現象

 

8. 小便黃、尿量少,大便異常、痔瘡發作


所謂「暑易傷氣」、「暑易入心」,立夏之後,由於氣溫逐漸升高,多數人會出現口干舌燥、舌頭痛、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口腔潰瘍、小便赤黃、大便乾燥,心慌胸悶、睡眠障礙等症狀,這都是直接受到氣溫升高影響所致。

 

體內有火氣時,最直接可以觀察到的就是尿色變少、變黃,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尿痛或無尿。這也有可能是夏天很熱,流汗太多卻飲水不足所造成,因此夏天必須要多喝水。

 

由於脾虛在本月更加嚴重,很容易出現「脾虛腹瀉」現象,大便有時候會很軟,有時候水瀉,有時候甚至會看到沒有消化的食物,多吃一點油膩食物,就會大便次數增多。

 

反過來也有可能出現「脾約」現象,因為津液不足而造成大便秘結,這是因為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氣虛不能化津,致腸中津液不足。

 

由於肝經與大腸經互為臟腑別通對應關係,因此炎熱的季節很容易出現「痔瘡」,記得少吃一些辣椒、薑、蒜、酒類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是鍋燒烤之類的油膩性食物。

 

這些食物都會加重腸道內熱堆積,除了少吃或不吃之外,可以經常按摩「四關穴」(合谷穴太衝穴),對於改善痔瘡很有幫助。


9.濕氣太重相關症狀


進入立夏之後,開始進入每年5-6月的梅雨季節,天氣容易下雨且潮濕,濕氣重容易感到不舒適,讓人有睏倦和重滯的感覺,這時候容易出現頭重、身體沈重、四肢水腫、關節腫痛、全身酸痛、皮膚出現「汗皰疹等等現象。

 

10. 各種皮膚病(青春痘、痱子、癬、皮膚癢、汗皰疹)


進入芒種之後,天氣開始每天濕熱,這時候容易出現各種皮膚病,最常見的就是臉上開始冒痘子,身上出現汗疹(痱子)。這是因為夏天排汗量大,當汗腺開口不通暢時,汗水就無法正常排出皮膚就會出現各種皮膚病。

 

春夏季節也是各種皮膚病的好發季節,許多人會出現皮膚瘙癢,皮膚乾燥、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由於「肺主皮毛」,這個季節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異常造成體內的皮膚出現不明原因的搔癢。

 

同時,夏天火氣大會增加陽明經(大腸經、胃經)的火氣,因此臉上很容易冒出青春痘。火氣加上濕氣,皮膚就容易出現「汗皰疹」,現代醫學也發現春夏季節是汗皰疹最容易出現的季節。

 

值得一提的是,天氣寒冷時的寒氣加上肝血虛,也很容易出現皮膚搔癢。春天大氣之中的陽氣隨時萌發,體內蘊含的陰寒之氣也將隨之而出,在這個過程容易出現皮膚腠理不協調的狀態,也會出現皮膚異常,因此皮膚病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

 

11. 夏天病之冷氣病


全身不舒服找不出原因 恐是冷氣病!


酷夏讓人只想待在冷氣房,但是待久了卻總感覺身體哪裡不舒服又說不上來。如果有下列8個特徵,可能就是「空調症候群」:


 水腫、全身骨痛、頭暈頭痛、容易感冒、手腳冰冷、皮膚乾燥搔癢以及鼻敏感、濕疹、哮喘等過敏症狀,或因自律神經失調而出現焦慮或胃酸過多等現象。如果有其中3個或以上的特徵,就可能罹患了「空調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冷氣病」。

 

冷氣病是一種綜合型的表現,意指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者大熱天從外面進入室內、溫差在5度以上所引發的不適,症狀有點類似感冒。

 

此外冷氣病也可能會讓人覺得心跳加速、反胃或昏昏欲睡,婦女特別容易因為低溫而誘發冷氣病,慢性病患者也比較容易發作,症狀以頭痛最為常見,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


因此建議,有空調症候群時,務必注意調整室內溫度不要過涼,室內外溫差以不超過3-5度為宜。同時最好採取分段進出冷氣房的方式,例如要進入冷氣房前,先在大廳、電梯口或騎樓等陰涼處停留幾分鐘,等身體逐漸適應後再入內;要從冷氣房走到炎熱的戶外,也應比照辦理。

 

除此之外,平時多運動,增強血管彈性,讓毛細孔恢復正常排汗調節體溫的功能,並提高身體對抗溫差的耐受力,也是防治冷氣病的根本之道。

 

芒種節氣的飲食養生

 

芒種時期,依然處於梅雨季節,雖然雨水比較多,但天氣依然比較熱,所以飲食要以輕清甜淡為主,如唐朝“藥王”孫思邈所說:“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以及“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也就是說,芒種的時候,飲食雖然要清補,但也不宜吃得過甜或過鹹。可以多吃魚肉,或是一些富含水分的蔬菜水果,比如番茄、黃瓜等,還宜適當吃一些粗糧。

 

芒種之後在飲食上要注意以下重點

 

·      飲食宜清淡,少油膩:進入夏天之後火氣較旺,較為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梅雨季節酷熱多雨,體內容易累積濕熱,所以飲食應盡量清淡、少油膩。

 

·      注意保養脾胃,飲食勿過飽:進入夏天脾經能量明顯低下,所以春天要少吃酸,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甘味)以養脾。夏天飲食不要吃得太飽,可少吃多餐,否則吃太多很容易出現胃脹氣。

 

·      適時食用苦味食物,解暑去熱:所謂「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瀉心火」,芒種之後可以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苦茶、蓮子心等,可以清心涼血、解暑去熱。

·      食用紅色食物養心:由於紅色入心,所以夏天盛產的桑葚、西瓜、葡萄柚、胡蘿蔔、番茄也是養心的食物。注意西瓜不能吃太多,以免太過於寒涼傷及原本就虛弱的脾胃。

 

·      食用祛濕作用的中藥材:由於梅雨季節經常濕熱,可以食用:薏苡仁、綠豆、陳皮、茯苓甘草黨參等等中藥材去濕氣。

 

·      清暑清涼茶飲:夏天之後經常會有口渴的感覺,這是火氣過旺所造成,可夏季茶飲以去除暑氣。

 

·      少喝冰水:夏天火旺口渴,每個人都想喝冰水,其實愈喝愈渴。此時脾經虛證,若食用太多冰冷飲料,容易引起脾胃虛寒而發病,脾經相關部位也容易出現疼痛。

 

芒種養生食譜

 

芒種節氣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其時養生的飲食方案如下。

 

◎鮮藕蛋羹

 

材料:鮮藕500克,雞蛋2個,豬油少許,鹽等調味品適量。

做法:將雞蛋打入碗內調勻,將鮮藕榨成汁,將雞蛋液倒入鮮藕汁中,加入少許豬油、鹽等調味品,最後將盛有鮮藕蛋汁的碗放在蒸籠內,武火蒸10分鐘,即可。

適宜人群:適用於虛渴、五心煩熱、血熱妄行、淤血不散、產後血虛者。

 

鮮藕味甘、性寒,歸心、脾、胃、肺、腎經。其主要成分含有蛋白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夏季食用藕既可清暑、開胃、補五臟,又可益血生肌,久服還可延年。配雞蛋有滋陰養血、健脾生肌的功效。

 

◎百合藕羹

 

材料:百合100克,鮮藕500克,蜂蜜適量。

做法:藕與百合洗淨,放入鍋內加水同煮至百合、藕爛熟,加入適量蜂蜜,即可。

適宜人群:適用於慢性氣管炎、肺熱咳嗽、勞嗽咯血及熱病後期,餘熱未盡之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神志恍惚、更年期綜合症者,還可用於腳氣水腫者。

禁忌:百合雖可止咳平喘,但因其性寒,故風寒咳嗽者忌食用。另外,百合為寒潤之品,脾虛便溏者慎食用。

 

百合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故可清心、潤肺。與藕同食,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

 

◎糖醋黃魚

 

材料:重約500克黃魚1條,四川榨菜10克,青椒10克,油、糖、醋、料酒、味精、薑、蔥、澱粉適量。

 

做法:將黃魚兩脊肉上每隔3公分斜劃一刀,用精鹽、料酒稍醃漬,抹上一層薄糊。薑、蔥切末,榨菜切成細粒,青椒切成細絲。將黃魚油炸至酥透,裝入盤內。炒鍋油熱放入青椒絲、榨菜粒,略煸炒,再放入蔥、薑和適量湯、糖、醋、味精,用濕澱粉勾成芡汁澆在魚上,即可。

 

適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者尤為適宜。

 

禁忌:黃魚是發物,哮喘患者和過敏體質者慎食。

 

芒種食療:生薑


寒濕體質食療,帶皮烹煮更加分

 

夏日炎熱,容易貪涼飲冷,而導致寒濕體質,要去除體內濕氣,推薦「生薑」,像生薑紅茶就是很棒的飲品,此外也能加一些生薑在涼拌菜類或瓜類,都拿達到很好的去濕效果!

 

芒種經絡養生法

 

由於芒種之後心經與心包經能量開始往下掉,「脾經」與「膀胱經」降到最低點,如果在此時可以平衡這些經絡的能量,就可以達到養生預防疾病的效果。這裡建議幾個方法如下:

 

1.    按摩心經、心包經:進入6月之後一定要經常按摩心經與心包經,因為這個月之後能量大幅下降,不但可以降心火同時也提升這兩條經絡的能量。心經上的「少府穴」與心包經上的「內關穴」,以改善各種難以言喻的不舒服現象,本月出現身體不適時,別忘了按摩此穴道。 

 

2.    拍打腋窩:人體的腋窩又稱「胳肢窩」,這裡有一個穴位稱之為「極泉」,本月要經常拍打此穴,方法是:左手上舉,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這樣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一天5遍便可以疏通心經、心包經。

 

3. 敲打背後膀胱經:由於膀胱經能量從芒種之後開始明顯能量低下,為了預防這種在夏天經常出現的經絡現象所產生的各種症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運用經絡拍打棒敲打背部,亦可練習背後「撞牆功法」,可以迅速提升背後膀胱經能量。

4.拍打委中穴、尺澤穴:位於膝關節的後方的「委中穴」以及手部肺經的「尺澤穴」,是夏天需要經常拍的穴道,因為夏天膀胱經沒有能量,所以容易中暑。當一個人中暑時可以拍打這兩個穴道,反復拍打100200次,經常拍打此穴便可以預防中暑。


5.開始進行冬病夏治:許多冬天出現嚴重寒氣、濕氣經絡型態的人們,可以夏天火熱的力量加以快速改善。只要夏季養生做得好,就可以順利完成「冬病夏治」。要趁著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時候,多曬太陽、進行各種溫熱療法、禁吃生冷,飲用喝薑茶,只要堅持可以改善體質,今年冬季將會格外健康,免疫力增強以應付秋冬到來的流感病毒季節!

 

6.熱薑水泡腳並按摩肝經、脾經:本月脾經能量虛弱,請經常拍打脾經,可加強「血海穴」。每星期請運用熱薑水泡腳之後,如果還可以按摩「太衝穴」、「陰陵泉穴」與「三陰交穴」,按摩小腿脾經部位可以迅速增強脾經能量,改善脾胃消化障礙。

 

7.練習瑜珈呼吸法:夏天火氣旺容易心煩氣躁,因此夏天的養心,除了實質的心臟,還包含「心境」,如果平時坐臥與睡覺之間,可以經常調和呼吸,動作不急不緩,呼吸均勻有序,氣自然就和順,心情也會平靜,身體自然會健康起來。

 

8. 預防冷氣病:芒種之後天氣每天都很熱,待在冷氣房是正常的。從外面大汗淋漓後千萬不要直接進入冷氣房,要立即將汗擦乾以免感冒,或出現關節酸痛、頸僵腰痛等。由於冷氣出現,夏天反而是寒邪入侵造成陽虛體質的主因,必須特別注意這一層面的養生。

  

9. 芒種節令養生運動:心區按摩

按摩既能醫療疾病,又能健身養生。按摩簡便易學,效果顯著,因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按摩尤其適宜夏季進行。

 

心臟位於左胸,手三陰經均起於胸中。按摩心區可直接作用於心臟,能疏通心血運行,預防心血淤阻而引起心前區疼痛等心臟疾病的發生。進行心區按摩時全身放鬆,意念集中在心,使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規律得以調整平衡,血管的外周壓力下降,大腦處於安靜狀態,降低了心臟的負荷,心臟功能由之改善;再加兩手內、外勞宮相疊,不自覺地以勞宮穴之氣,帶動心臟之氣運行,進行自我調節。

 

取站式,兩腳分開與肩等寬,平行站立,身體正直。體弱者,亦可採用坐位或臥位。要求做到全身放鬆,兩眼可以輕閉,意念集中在心區。將兩手掌重疊(男性左手在裡、女性右手在裡),內、外勞宮對齊(即將上面手掌中心點的內勞宮與下面掌背的外勞宮穴相對齊),輕按心前區,並緩緩摩動,以先順時針、後逆時針的規律各按摩2030次,按摩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是呼吸一次按摩一周,按摩時手掌不宜飄離心前區。

 

按摩結束後,手掌停放在心前區不動,仍然意想著心區,做三按三呼吸,即呼氣時,手掌輕輕按下,吸氣時,手掌稍稍提起,如此共做三次。

 

 「壓掌豎跟」聚氣凝神、鬆綁身心


台灣疫情趨緩,但防疫仍不可鬆懈,口罩及社交距離依然是民眾須遵守的紀律。芒種節氣又臨第二波梅雨季,天氣像一塊擰不乾的濕布,總讓人覺得身心不清爽。此時勤練一套簡單易操作的達摩易筋經「壓掌豎跟」,來加強手掌、手臂的力量及調整脊椎,特別適合久坐的上班族。


1. 全身放鬆,緩緩吸氣進入丹田。

2. 吸氣時兩腳腳跟離地,雙手上抬到胸前。

3. 吐氣時雙手翻掌下壓,指尖朝前並往上翹,同時腳掌著地。

4. 重複動作21次,收功。



透過呼吸及吐納讓全身放鬆,使肌肉在鬆緊之間得以強化,不使其萎縮與老化。操作功法期間,也能讓因工作繁忙或因天氣陰晴不定而受到干擾的心神,能夠凝神一處、專注呼吸來達到身心鬆綁的目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