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就能治病

吃飯就能治病!

 




食療是中醫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們廚房中常見的很多種果蔬、調料等食材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和藥用價值。比如山藥、薏米、蘿蔔、山楂、紅棗、枸杞、蔥、薑、花椒等等,甚至當歸生薑羊肉湯都是漢代名醫張仲景用來溫中補虛、祛寒止痛的名方。

 

不過,中醫的藥食同源、食療治病思維並非自古就有,也是經過了千百年的經驗積累才慢慢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聊起這個話題,就必須要提到一位對此做出過開創性貢獻的明代民間中醫——盧和。

 

盧和,字廉夫,浙江東陽人。據記載他為人品行端正,性情卻又豪放不羈,年少時便外出求學,在南京與一群有志於考功名的學生拜在名師羅崇岳的門下研習儒學。本來他學習進步很快,按部就班依照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舉應試很有可能走向仕途,然而命運卻給了他重重一擊。在他10歲時,父親盧洙突然染病,上吐下瀉,不幸被庸醫誤治身亡,年僅30多歲。

 

盧和小小年紀經歷喪父之痛,從此再也無法安心做一個遊山玩水讀讀書的富家子弟了,滿腔悲憤之間心中燃起了自學中醫的渴望。他一邊自學《黃帝內經》《難經》等醫學典籍,一邊尋訪名醫名方,學有所成後就開始在家鄉行醫。

 

在長時間的學習和臨床實踐中,他深深領悟到“是藥三分毒”的問題,並發現了食療的魅力。許多食物本身就是良藥,遵循它們的特性、應用得當的話能起到良好的食療效果。同時,有些食物存在搭配上的禁忌,同時吃下去可能會損害健康。





為了讓更多的人懂得正確選擇食物,用食物調養身體、祛病強身,他將畢生經驗總結成一部前無古人的書——《食物本草》。這是中國最早最全面記載藥食兩用動植物的藥物學專著,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早了約50多年。

 

《食物本草》全書共有五萬餘字,詳細記載了食、藥兩用的植物、動物近400種,介紹了中國古代常見的可藥用食材的治療功效和養生保健作用,突出了藥食同源和本草養生的理念。全書分為水、穀、菜、果、禽、獸、魚、味八類,詳細描述了各類食材的性味、功效、有無毒性、主治病症、用法及禁忌等,每類食材後都有結語,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

 

盧和一生行醫,未考取任何功名,但他因醫術而聲名遠播,交遊廣闊,達官貴人爭相與他結交,以禮相待,這是普通平民幾乎不可能獲得的待遇。或許正是這些貴族的推薦,《食物本草》進入皇宮,太醫院的醫官和皇親國戚們都親自驗證了盧和食療理論的有效性。

 

最終,在明代正德皇帝在位期間,宮廷書畫師根據《食物本草》的內容,用中國楷書書法和工筆彩繪完成了其圖譜的創作。這份圖譜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是至今國內外僅存的完整孤本。




《食物本草》是中醫學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是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的重要參考書,更是明代太醫院珍藏的養生秘笈。近年來,各種版本的《食物本草》出版面世,讓盧和的食療理念得以穿越500多年的時光,重現在所有熱愛中醫、熱愛美食的人們面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