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濾塵器,覺知生活 

在「鬆」、「靜」中,聽到每道呼吸的聲音,標記食物入口的每個動作過程,感覺每條肌肉的牽動…….啊,原來這才是活著的味道。 

阿,呼吸………

嗯,咀嚼、吞嚥…….. 

感覺食物質地與味道的體驗
 

「鬆靜」練氣奧妙無窮 

練氣功就是練「氣」和練「意」的功夫,氣代表「呼吸」,而「呼吸」是真氣運行的動力,以意引氣循經運行,所以練習真氣運行從調息呼吸人手,培育真氣,再把真氣送入丹田,因此,練功中的「調身(姿勢)」、「調息(呼吸)」、「調心(意念)」都是可以自我控制的。

回想上氣功克的第一天,導師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要我們「放鬆」,亦即練功前,思想集中、心情舒暢、情緒平靜、拋除雜念,鬆靜自然,以達「入靜」目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不放鬆;所謂「鬆透全身無百病」,但鬆透全身是非常困難的,每一點心理流動,一個不良的姿勢都不能夠鬆透全身。放鬆是有技術的,「善於使用自己放鬆」是氣功的奧秘。 

如何讓人放鬆呢?我聯想到過去游泳教練教我們想像自己死掉,於是心一放鬆,整個人就在水中漂浮起來的經驗;或是想像自己從懸崖掉下來,落地後全身肌肉都摔爛了、沒有了,很快就抓住「放空」要領,在很都短時間內進入徹底鬆弛的狀態。但如果姿勢不對,歪成一團泥,則會歪出毛病的,所以脊椎要放直。 

擺好姿勢後,先鬆肩,因為心中有消化不了的事情,肩總是聳的,總不能夠放鬆,所以,從頭部起(一)由「雙肩兩側往下」、(二)由「前身往下」、(三)由「後身往下」,三線都從頭部起一路往下到腳,慢慢放鬆。 

然後把意念放在肚臍眼。如果感覺沒有放鬆不必急躁,或用意識引導全身放鬆,心中可默念「鬆」和「靜」字,或輔以呼吸法,每次吸氣時默念「靜」字 ,呼出時想「鬆」字,呼吸要輕。 

所以氣功也是一種意識斷練,即練「意」。一面排除雜念,使大腦高度入靜;一面要掌握意守,使內氣運行進一步暢通,整個機體產生變化。 

入靜對初學練功者有一定困難,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入靜練習,才能排除雜念達到要求。意守是練功的重要內容之一,掌握得好、收放快;入靜與意守是統一的,入靜得好,易於意守,意守得好,雜念也就自然排除。 

初學者可以轉換心境的方式學習入靜,例如在腦海中想像青青大草原、澄淨碧波的大海畫面,或者任何有助於專注,使心境靜定平和的畫像。 

練功者選擇合適的姿勢,透過練氣、練意的密切配合做到意氣合一,就能增強人體真氣,達到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目的。我個人練氣功一年半的經驗,每次練功入境的程度不一,從心平氣和、雜念減少,到主觀上只有一絲息相、綿綿密密、意念專一,或到更高境界,靜若止水,覺得輕飄飄或騰雲駕霧,其美感只能意會,但出現這種高度入境的機會不多,唯在導師協助灌氣下曾有過幾次經驗。
 

 邂逅氣功一往情深 

現代的人腦子用得太厲害,多耽溺縱情於外在的人事物,比較少花時間顧心反思守靜,許多人為著身不由己的處境苦惱,或為追求夢想,身心兩忙。無論工作或休閒,身體過度地不活動,加上飲食失調,習慣夜生活,易導致氣血阻滯,身體經常感到不適。 

而所有現代人的毛病都曾在自身應驗,直到健康出現異狀,提醒該改變生活型態時,習練氣功的機緣適時出現了。 

原來,練氣功必須專注凝神,可以斷飛馳的雜念,是守靜顧心的良招妙計。倘若找不到氣在身內流動,不慌,以意念帶動走氣,頗有「實擬虛境」的況味,別有趣味;及至體驗到某條脈通,涓細的氣流運行過程,其中的奧妙與樂趣,不比登高山窮千里目,心曠神怡感受差。 

或有一夜專注運氣時,體驗到所謂的氣動、鼓脹、體內發熱、皮膚像有螞蟻在爬,那種新發現的喜悅,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帶來的驚喜。這樣的鼓勵更能激發恆心勤練,好像互動觀係之加強作用,怎能不教人「一往情深」。 

原本想要練習氣功,只是為了健身的目的,希望學會運氣,自己加強鍛鍊。想不到入門之後,才發現修心是正課,反世俗之道而行,一個主要的功夫是「放空」;不思不想的入定靜坐;外表看似無所為的靜功,事實上需要紮實的修心功夫配合,才達得到這個境界。 

早就有宗教信仰的人,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而習於世俗生活中打滾的人,則可能連理解這個慨念都會有點困難。但無論如何,「不怕慢,只怕站。」 

除了靜功,還要學習動功,以活絡筋骨幫助氣脈容易打通;運動之後靜坐練氣功最為理想。隨時練吐納,且擇時意守丹田練氣,久而久之,與氣共舞,渾然忘我,或竟見光見異象,到那時  展心靈視野,自不敢固執於現世時空世界,認為是唯一的存在。這樣一路走來,景觀千變萬化,能不教人神往也難。 

蓄足一天的精力

雖然,在專業練功人的認定裡,氣功的必備條件至少要有:完整的吐納、完整的導引及思想的控制;而外丹功的甩手、蠕動颤抖,香功的搖動動作,以及元極舞的跳動等型態,並不能達到氣功的基本要求。但是,元極舞中有一基本步法叫「蓮花步」,有意於骨盆肌肉的收縮(提缸),相當於西方醫學中的「凱格爾運動」,可藉由主動收縮肛門、陰道、尿道旁的肌肉,強化整體骨盆底肌肉群的強度,亦可改善尿失禁的症狀;另外,元極舞中後仰動作極多,對於矯正彎腰、駝背等不良姿勢,也有顯著效果。因此,縱使不符合嚴格的氣功定義,對於一般人而言,它卻是調和身心平衡的完美運動。 

 「氣」定神閒,「功」德圓滿 

練功心法門 

無為、無心、無德、無我 

一般人想學氣功有幾個原因,第一:因為好奇;第二:身體不太好,想藉由練功改善身體狀況;第三:純粹對氣功有興趣。 

佛家講:「著了相就成不了佛」,若以為有神通才能見佛的話,那是入魔;而道家的還需入道也是先要鍛鍊好身體,才能進一步進入觀感的境界。 

練功基本上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做神或做佛,人要做得好,身體健康最重要,所以如果一個功法沒有辦法先將人的身體照顧好,那樣的功法就不值得推廣。 

修練氣功,身體的生理狀態是否會產生明顯變化。 

基本供應該是感覺越少越好,要從身體的鍛鍊開始,而不是以意念觀想來製造感覺。 

練功狀況有週期性,時好時壞,關於這點,我認為就好比再唸書一般,你可能有一段時期念得很好,但也有可能會遇到某個觀念而無法突破了,自然就可勁道下一個層次。 

時好時壞這種情形與氣功的特性有關。練功初期會產生一種氣場效應,所以身體狀況會隨著氣場運作、節氣變化而受影響,不同體質的人便會出現不同的異象;不是從基本功開始練的人,出現的異象會比較多,若是從基本功開始練,即使出現異象,也會比較快過去,狀況也不會太厲害,正如同佛理所提的成、住、敗、空四個境界,以及中醫藥理中「洩而虛其實,補而實其虛」的週期作用一樣,因此不論是有長空萬里或病徵再現的情況,都不必在意。明白這個道理,只要從基本功法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練下去,即使遇到一些關卡,也很容易度過。

心靈的提昇往往在潛移默化中,當身心平順、心情穩定,心靈自然會提昇。練功最重要的就是提昇心靈的層次,神通力如果不能讓我們的心靈有所啟發,或有更大的提昇能力,就沒有多大用途。 

事實上,不論是仙或佛都是一種能量,它以特殊的頻率或訊號存在,而不是真實的東西,更非長得人模人樣;人之所以有所感覺,是因為該訊號與人的腦波接引,而引發出的一種幻象。根據李教授的一些研究數據,確實有一些靈界的能量場存在,只不過有不少人還是反對這樣的看法;然而,以我和同學們做過的一些氣場調整經驗來看,我們的確看到一些能量的變化,有不同的線性活動、顏色變化,以及不同層次的組合,而這些組合對某些人來說,就是神奇的先仙和佛的力量,若是從明心見性或禪的角度來看,它所表現的就是佛的世界、仙的世界。 

對練氣的人來說,我們對神佛世界(密宗講神通界)早就有所接觸與感應,只是一般人不了解,也無法控制,只覺渾身不對勁,事實上是因為功夫不夠,所體會的境界當然有限。如果能進到多次元世界,看到各種力場、顏色、線條等所代表不同的陽和陰的力量,了解能量如何運作,同時又能保持穩定,不受干擾,再回到人間世,就會發現很多事情有更多的可能性,對生命境界的體會也會更深一些;反之,若是修一些浮動性功法,穩定性不足,進入神通界不但不能證道,反易被它所迷惑。 

只要回到易經的精神,有陰必有陽,有日就有夜的觀念,那麼,即使練功過程進入比較神奇的情境,只要本身知道就好,不用附加太多歷史、文化、宗教等觀念的影響,就比較容易保持平衡,同時,人的看法和心境也會擴大一些。總而言之,練功必須按部就班,遇到玄妙的事,千萬別迷失自己,忘了我們是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練功的過程中,無心是最重要的,禪宗可以說是儒釋道三家裡最好的修行法門,它讓仙法、佛法、陰法、陽法都可以最平衡的面中和,保持穩定的狀態。

宇宙間存在各種能量,如何保持平衡?易經講保和、太和,也就是讓每個能量、每個人,好人也好,壞人也罷,都給他一個空間,就能天下太平。 

這是互相尊重的道理,易經講陰陽的平衡,而平衡就是尊重,唯有互相尊重才能保持大家的平衡,天下也就太平了。天下不太平是因為「好人」要清理門戶,希望天下乾淨,那就問題重重了。 

練功首重無為、無心、無德、無我,為的是能夠破我執和分別心,生命內在神光自會呈現,能見五蘊皆空,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便得天人合一和對境無心的大圓滿境界,功夫層次才會與時俱進,層層上升,達到己渡渡人的最高心靈境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