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自我”覺知
對於人生,許多人都有無數的夢想,哪些夢想體現的是你的真我的天賦能力,哪些又是你熊熊燃燒的欲望在無休止地索取呢?成就夢想,就是圓夢?了夢。無論你想要成就什麼,都需要成本。有能力,有資源,否則只能不了了之。
意識的不完整必然導致生理上的缺失,心的缺失是健康缺失的前奏,意識的缺失、心的缺失以及情志缺失實際上是一回事,最後都會通過亞健康反映出來。
所以儒家講“修身”在“正心”,佛家講如何“降伏其心”,道家講知足知止,都是教人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許就是現代醫學知道很多病都是因為基因的錯誤表達,卻找不到導致發生基因錯誤的“因”是什麼的根本原因。
其實,所謂缺失也就是思維對存在的缺失,有缺失就會有緊張,存在本身?緊張,一切緊張都是因為假設。一切存在本來都是圓滿的,而我們卻假設或者以為不圓滿,所以就夢想著圓滿。當下沒有緊張,緊張總是朝向未來的,它就來自那個夢想。夢想與基本存在沒有關係。
人們總是喜歡隨時隨地把自己夢想成“不同於自己”的東西,而一旦開始追求這種被夢想出來的東西,馬上就會引起緊張。所以一個人越富於幻想,他就越有可能緊張。這樣一來,夢想就開始變成了你的搗蛋鬼。一旦我們停止追求,就會慢慢地放鬆下來。我們的健康評估表明,隨著放鬆程度不斷提高:
呼吸越來越緩慢平穩;
皮電指數隨之降低而?定;
皮溫指標隨之升高而穩定;
肌電指標穩定下降;
血容量越來越趨於穩定。
隨著放鬆程度的提高,緊張不在了,身體的各個部位越來越柔軟輕鬆和諧,相互的較勁沒有了。放鬆能幫助人們進入“恬淡虛無”的境界,隨著放鬆的深入,逐漸地就能和自己在一起,保持對自己當下的覺知;對自己當下覺知時,時間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我”越來越淡泊,隨著“我”的消失,分別心也隨之消失。沒有“時”之“間”和“空”之“間”,大腦就無法運作。
只有在總結過去和謀劃未來時大腦才能工作,有時間和空間,大腦才?到處跑來跑去,肯定離開了對自己當下的覺知。當我們真的能夠持續地和自己在一起,那就是“形與神俱”的狀態,是“精神內守”的狀態,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狀態。
隨著這種狀態的不斷深入,“康”就出現了!只有感受到“康”之安樂、安寧,才能使之持續,使“康”持續就是健,那才算真正開始了健康的旅程。
所以,我們大部分人只瞭解否定的健康狀態,如果我們沒有生病,就說我們是健康的,這種意義上的健康不是肯定的。這只是對疾病的否定,而沒有任何對健康的肯定成分。但是健康是肯定的,它幾乎與疾病無關,而是隨時?地都可以處於安樂、安寧的圓滿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