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傑博士於2010年出版「腸命百歲」一書,書中詳細闡述「腹腦」的概念。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學教授、中華本草芳香保健協會理事長、台灣乳酸菌協會常務理事,以及養樂多公司、揚生生技公司、惠生研生技公司等多家企業科技顧問。
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教育部生技教育資源中心主任、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
著作:《你不能沒腸識——頑固教授的24個腸道保健祕訣》(2006)、《腸道內經——便便博士的順暢哲學》(2009,簡體版)。
∣ 關於本書 ∣-腸道決定您的健康!
一般人傷風感冒、發燒頭痛,會馬上看醫生、吃藥治療,尊重醫生囑咐;可是,當我們便秘、腹瀉、腹脹或腹痛時,卻常忽略這些病痛,忍一忍就過去。其實,這些徵兆正是腸道在對身體健康發出警訊,然而卻因為我們對腸道認知嚴重不足而忽視這些訊息。
其實腸道問題關乎重大。蔡英傑博士說:「腸道照顧好,百病不來找!」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是第二大腦——腹腦。越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腸道疾病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精神疾病與各種癌症息息相關!
萬疾「肥」為首,百病「胖」為先。肥胖影響人體健康廣為人們熟知,然而躲在肥胖背後的影武者是腸道菌,一般人卻不知曉。腸道菌可以控制脂肪代謝,當腸道菌相失調,會引發全身性的低度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因此,若要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首先要控制這些病灶的源頭——肥胖——而重點就在於平衡體內的腸道菌相。
所以,蔡英傑博士指出,長命百歲別無他法,唯有將腸道照顧好,我們才能步上健康長壽的康莊大道!
腸道的不可不知!
★腸道是會思考的腹腦!
腸道的神經系統超乎想像,有一億以上的神經細胞分布在此,僅次於大腦,所以又稱為第二大腦或腹腦。它接收腸道訊息,做出判斷,然後發出指令;而腸道各種荷爾蒙,更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包括大腦在內。
★腸道毒素是體內祕密殺手!
腸道病菌所產生的內毒素,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內毒素會釋出一種脂多醣物,進入血液後會引起發炎,而慢性發炎會進一步誘發心臟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是潛藏於人體的祕密殺手。
★情緒原來由腸道掌控!
血清素主導人的喜怒哀樂,但血清素並非由大腦分泌,而是來自腸道。所以,人的情緒原來由腸道掌控。而治療憂鬱症的百憂解其實作用在腸道。未來,醫學界認為,若要治療心理疾病,得先從腸道下手。
★腸道菌導致肥胖!
肥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已是眾人皆知的常識。但控制肥胖的幕後黑手其實是腸道菌,一般人卻不知道。當腸道菌相長期失調,會引起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想保持良好體態?先從保持腸道健康做起!
腹腦」與中醫「下丹田」的關係
胃腸系統之所以能獨立地工作,原因就在於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體第二大腦,其主要機能是監控胃部活動及消化過程,觀察食物特點、調節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 像大腦一樣,人體第二大腦也需要休息,腸道會出現一些波動現象,如肌肉收縮。在精神緊張情況下,第二大腦會像大腦一樣分泌出專門的荷爾蒙,其中有過量的血清素,出現煩躁,在特別嚴重的情況下,如驚嚇、胃部遭到刺激則會出現腹瀉。 這樣,我們就找到了答案,知道為什麼無論是針灸學還是氣功學都很重視“丹田”這個位置了。
然而,“腹腦”並不是與大腦沒有關聯,醫學界曾有這樣的術語,即神經胃,主要指胃灼熱、氣管痙攣這樣強烈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倘若有進一步的不良刺激因奏作用:那麼胃將根據大腦指令分泌出會引起胃炎、胃‘潰瘍的物質。相反,第二大腦的活動也會影響大腦的活動。比如,將消化不良的信號回送到大腦,從而引起惡心、頭痛或者其他不舒服的感覺。人體有時對一些物質過敏就是第二大腦作用於大腦的結果。即:腹腦一大腦。那麼我國古人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傳統醫學很重視三丹田之間的關系,《東醫寶鑒》指出:“腦為髓海,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心為絳火,中母田,藏氣之府也;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 “人身精實氣充,氣充則神旺”。“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逝”。即下丹田(精)一一中丹田(氣)一上丹田(神)。
傳統醫學很重視三丹田之間的關系,《東醫寶鑒》指出:“腦為髓海,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心為絳火,中母田,藏氣之府也;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 “人身精實氣充,氣充則神旺”。“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逝”。即下丹田(精)一一中丹田(氣)一上丹田(神)。
由上可以看出:現代醫學“丟”了一個腦一“心腦”或稱“胸腦”。以前,當某人因精神因素而出現心慌煩躁時,恰恰是“胸腦”產生了反應,被稱做心臟神經官能癥。既然現在已發現在腹部迷走神經根本無法保證這種複雜的系統同大腦間的密切聯系,那麼在胸部其就能保證這種聯系了麼?古人很早就用“心”了,而我們將之理解為“腦”的代名詞。我想“心腦”這一猜想,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定論的。
然而,證明“心腦”的存在意義不在於證明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正確性。而在於在“腹腦”發現以後,就應重視古人的寶貴經驗,之後還會有更多的發現,因為這些新論據使我們從另一全新的角度認識研究人體,認識生命科學。 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的概念和名詞,傳統醫學是經驗科學,他們闡述問題是從功能上談宏觀上論,所以,中醫思想又蘊藏了哲學思想,他指導了我們研究的方法和方向。筆者認為,人體第二大腦的學說應讓我們重視古人遺留下來的經驗,為更深人的探索人體科學提供了一重要思路。
然而,證明“心腦”的存在意義不在於證明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正確性。而在於在“腹腦”發現以後,就應重視古人的寶貴經驗,之後還會有更多的發現,因為這些新論據使我們從另一全新的角度認識研究人體,認識生命科學。 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的概念和名詞,傳統醫學是經驗科學,他們闡述問題是從功能上談宏觀上論,所以,中醫思想又蘊藏了哲學思想,他指導了我們研究的方法和方向。筆者認為,人體第二大腦的學說應讓我們重視古人遺留下來的經驗,為更深人的探索人體科學提供了一重要思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