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原則  不治已病治未病

  痰聚成核
  人體的許多疾病其實都是在慢慢積累中形成的,比如在臨床中,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婦科疾病,現代的女性大多有經血方面的問題,按中醫講就叫做月經不調。但是遇上這類疾病,如果上醫院去作檢查,卻可能查不出確切的原因。
  有些女性朋友可能就不高興了,說我明明感覺不舒服,為什麼醫院查不出毛病來呢?我後來跟她們講,我說你千萬別查出疾病來,如果真的等檢查出疾病,那就已經晚了。
  舉個例子來說,我曾經遇到一個女患者常年痛經,為此很痛苦,多次在經後或者經前去醫院作檢查,從驗血、驗尿、照B超、X光等,但是什麼問題也查不出來,醫院採取的方法,可能就是開一點止痛藥,當時不疼了,可是每次都要依賴止疼藥來控制。
  還有個病例是閉經的,患者是才二十一二歲的小姑娘,這麼年輕就閉經,根本不來月經,那怎麼辦?好,醫院的醫生給你打一針黃體酮吧,目的是提高身體內卵巢黃體酮這種孕激素的分泌水準,對子宮內膜產生影響,從而治療痛經或閉經。但這是一種局部的治療方法,卻沒有一個整體的治療方案來調整身體狀態,讓身體達到一個和諧自然的水準,讓身體恢復正常。
  醫生往往會告訴她,你過些日子再來拍個片子吧,因為現在拍片子什麼也看不到。但是她懷疑子宮有可能是有問題了,當她過了兩個月後再來拍片子時,忽然就發現子宮裡有了一個子宮肌瘤或者是一個囊腫,這時醫生建議最好的辦法是手術把它切掉,那這時候知道不是已經就晚了嗎,這個病已經形成了。
  當病已經形成之後,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客觀地說,如果女性長了子宮肌瘤,她就是再找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神醫,即便是華佗再世,說開兩服藥就能把這個瘤子給消除掉了,那我說簡直是胡說八道,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是,換一個思路,如果你在這個肌瘤還沒有形成之前,通過中醫中藥的調理,就完全可以把這種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包括一些女性乳房的乳腺結節也是這樣,因為它產生的原因非常多,但主要是氣滯、血淤,中醫把它叫做痰聚成核。我們人體內有一種黏滯的東西,我們管它叫,這裡的痰不只是我們吐的那個痰,它是一種廣義上的概念,它在人體內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痰在你體內它不是一種病,只是人身體的一種體質特徵。但是如果又有其他的外來因素,比如說受寒了,比如說生氣了,然後再加上體內的這種痰,這幾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會導致疾病。
  有的女性朋友一摸自己的乳腺,說哎呀壞了,已經明顯感覺有結節了,那麼的確就晚了,所以不要等它形成結節以後再來治療。現在也提倡女性朋友應該經常作乳房的自我檢查或者定期去做體檢,就是這個道理。
  上醫治未病之病
  中醫的養生原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有一句話叫:不治已病治未病。原話是這樣講的: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也就是說:你已經病了,再吃藥,就晚了。治理公司也是這樣,亂已成而後治之,如果一個企業、公司已經在管理上出現問題了,再去治理它,就晚了。這樣做就像渴了以後再去找水源、再去鑿井,戰爭來了再去鑄造兵器一樣,一切都晚了。

  未病是說當身體已經出現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通常為了區分,把這種不易覺察的未病稱為。如果對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就會不斷發展到可見的程度,就稱為生病了。  
 大家都聽說過名醫扁鵲的一個故事。有一次,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哪一個醫術最高?扁鵲回答:長兄最高,仲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讓扁鵲解釋一下。扁鵲回答說:我長兄治病,是在病症還未表現之時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醫術只有我們家人才知道,他的名氣根本傳不出去。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時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所以他的名氣也不大,只有鄉里人才知道。我扁鵲治病,是在病情嚴重後才治,別人見我割肉切骨,動作頗大,就認為我醫術很高明,我也因此而聞名於天下。其實,比起我長兄與仲兄來,我的醫術是最差的。
  故事的要義,可以概括為: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

  在這則歷史故事裡,上醫只是一個人,但扁鵲精闢的見解卻值得我們世代深思。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生命受益如春雨潤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則是冰凍三尺。不知不覺中,我們自己決定著自己的健康。
  治病不是人人都會的本領,於是人們寄希望于高明的醫生。殊不知防病才是最重要的,到了非打針吃藥不可,那已是沒有辦法的時候了。
  《黃帝內經》中就有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經典教誨。古人也說過:不藥而治為上醫。據我所知,許多有本領的老中醫自己儘量不吃藥,也很少讓家裡人吃藥,即使是中草藥也儘量不吃。比如我一個師弟王彤曾經治過一個扭傷後右小腿腫的病人,五服藥見效,又吃了三服藥拖了一年的病就全好了,他後來發現那病人從來是不吃藥的,有病一律挺著,活了40多歲了,中西藥從來就沒吃過。他平時身體力行,注意養生之道,從飲食起居、七情六欲等方面調養身體,提高免疫能力。有時候藥用得太多,或僅僅根據一知半解的猜測而吃藥,這種做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還有一次,我這個師弟王彤的一個老病號給他打電話問能不能吃牛黃安宮丸。他問您家誰病了,病人說不是你們中醫說不治已病治未病,我打算先預防一下,吃它幾天預防預防。我師弟趕緊叮囑病人不要隨便吃藥。
  這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中醫從來都重視中藥的毒性,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副作用,其實在《本經》、《本草綱目》中許多藥的後面都注有或者大毒,其中有的就是指副作用;二是應該時時刻刻注意保持心態平和,飲食生活規律,不被七情所傷、六淫所惑,才是強身卻病的最高境界。這一點才是中醫的精華。


中醫治病提倡三種境界,所謂三種境界就是上醫、中醫、下醫。所謂上醫,簡單地說就是在病症出現之前就及時處理,因此,最終的上醫就是我們自己。
  在中醫看來,西醫以人體解剖為基礎,偏重局部,是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學理論,只對發生了病變的身體感興趣;而中醫則偏重人體的宏觀整體,堅持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療主張,講究對身體功能的調理。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願等到身體的毒素發生了質變時才去問診,而希望把時間花在健康養生上,而養生的概念卻唯獨出現在中醫理論中,從它的治療體系到文化溯源,處處隱含著治於未病的養生概念。
  所以養生的原則,一言概之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宏觀地告訴了我們養生的目的。我再把它濃縮一下,實際上就是兩個字防病,依靠養生來防止疾病的發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