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養生
小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歷書》記載:「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時至小暑,綠樹濃蔭。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所以在農事上,人們都會注意及早分別采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留意預防。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因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
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癥;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欲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小暑過後,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活動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輕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勤勞的人們,夜以繼日,全身心投入利益家庭、社會的工作。猶如夏夜天空的星月,照亮幽暗的深谷,清涼大眾的身心世界。
2穴位保養經絡
1.小腸經-肩貞穴
位置:位於肩關節後側,從腋下橫向皮膚皺褶的上端,往上移動一拇指寬位置,也就是在肩關節下方。
功效:通經活絡,清頭聰耳。
2.小腸經-養老穴
位置:雙手手腕背面,尺骨小頭近橈側凹陷處。
功效:養生抗老保健穴位,能清利頭目、充養陽氣、舒筋活絡。
小暑養陽迎「三伏」 調整體質、增強陽氣趁現在
小暑時節也將迎接「三伏」中的「初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中醫養生原則認為「春夏要養陽」,冬天常引發的慢性病,例如氣喘、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反覆感冒等疾病,必須利用旺盛的陽氣調養,因此三伏天就是調整體質、增強陽氣的關鍵時刻,而許多中醫診所會搭配中藥敷貼、針灸,來強化養陽的療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