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經絡養生 祛病強身好健康

輕鬆學經絡養生 祛病強身好健康




文/黃筱珮

 
人體的穴位可以反映出身體內相對應部位的器官與身體狀態。不只是腳部對應著全身的器官,人的十個手指頭及手掌、手臂也各有相對應的穴位。德國傅爾博士(Dr.Voll)藉由儀器量測人體的能量電流,所提出的手腳經絡、生物能穴位關係圖,是最廣為應用的理論,並間接印證了手腳穴位、經絡與體內臟腑的相對關係。

 

經絡阻塞 易臟腑失調生病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傅俊霖指出,人體有一個微妙的分布系統,負責傳送「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這個輸布網絡稱為「經絡系統」。它像一個巨大的網,將身體不同地方聯繫起來,透過特定的途徑及時間,經絡系統組成了一個全面和複雜的人體地圖,並解釋了人體的生命活動及生病的原因。

 

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早於幾千年前,中國古代醫學文獻《黃帝內經》已記載經絡的概念:「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是路徑的意思,屬縱行的通道主幹;「絡」則有網絡的意思,屬經脈的分支,多縱橫交錯循行全身。「經」與「絡」在身體聯繫在一起,組成經絡系統。

 

人體中的氣血有流動的特性,與自然界的水流一樣,氣的流動有著同樣的特性。氣從高能量流向低能量的地方,並依循著身體的地形,匯聚於經絡。因此,經絡為體內氣的流動提供了一個自然的路徑,並穩定地將能量供應身體各部,若身體的經絡系統阻塞,身體各部的供應便會受到影響,體內氣機的凝滯將引致臟腑失調,產生疾病。

 

要回復經絡平衡和協調,可透過刺激某些特定的穴位,以恢復經絡系統的平衡。透過這些方法,氣的流動得到調節,而氣的能量則可有效地輸布全身。

 

人體12經絡V.S.對應功能

中醫將人體分12經絡,每個經絡都有各自掌管功能,如果出問題,就會有病理變化的發生。

 

人體12經脈分為手三陽、手三陰、足三和足三陰,構成12經絡。傅俊霖表示,12經絡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的規律,正如《黃帝內經》所載:「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如此全身周遊,循環不息。

 

經絡亦有其所屬的臟或腑,臟腑各司其職,卻又藉經絡相互聯繫,供氣血及精微物質輸布,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按中醫理論,雖然經氣在身體循環不息地流動,但在不同的時間,經氣的流動在臟腑間均有盛衰,12經絡也都有其最旺盛的運行時間。

 

12經絡不通 12健康警訊

傅俊霖表示,若從肺經開始,依照其主要運行時間排序,12經絡阻滯可能對應的健康警訊分別如下:

 

●肺經:肺主氣、司呼吸及體表防禦系統,肺經出問題,會出現咳嗽、呼吸不順、咽喉腫痛等感冒症狀,與氣喘或過敏性鼻炎亦有密切相關。

大腸經:大腸腑負責排泄廢物毒素,正常排便是人體氣機通暢與大腸功能正常的結果,不然會有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的表現。

胃經:胃腑主消化飲食,若因飲食不節制或精神刺激,肝胃不和,易導致胃痛、甚至胃炎潰瘍等問題。

脾經:脾主消化及散布營養至全身,脾胃是身體氣血能量的來源,氣血充盛,則面色柔潤光澤、肌肉豐滿;若脾經出問題,中氣虛損,則見面黃憔悴,病久會影響其他臟腑。現代研究發現,脾臟牽涉免疫及內分泌系統,與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心經:心主血脈及供血於全身,心脈失常,輕有胸悶痛、心律不整的症狀,重則心肌梗塞、腦梗塞等危重病症。

小腸經:小腸腑承受胃腑下來的消化物質,再消化吸收養分、水分。小腸經屬五行中之火行,小腸經之病變,常見經絡循行處,如面頰、頸下、咽部、扁桃腺、肩、肘、臂的發炎。

膀胱經:膀胱腑為貯尿器官,和腎同屬五行之水行,主一身水氣不足或過剩之病,且膀胱經位於背部脊椎兩側,是身體最長、穴位最多的經絡。如果膀胱經發生病變,輕則頸後脹痛、腰酸背痛,重則泌尿系統、脊背神經疾病。

腎經:腎藏精,為生命根本能量所在,主生殖、生長發育,若腎經虛弱,於兒童則見生長發育遲緩,於成人則見腎衰,與不孕及各種慢性病、重病皆相關。

心包經:心包與心同體,作用在保護心臟,其病變與心經基本相同,中醫認為心藏神,掌管人之思維意識、腦部神經中樞,故心包經亦與癲狂、抑鬱等精神疾病相關。


三焦經:三焦腑屬中醫特別的一腑,分為上中下焦,為體腔間、臟腑外之膜,與其餘臟腑皆有聯繫,負責行氣行水,水腫病通常與三焦經病變有關。

膽經:膽貯藏與排泄膽汁,直接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不通則出現厭食、腹脹、黃疸、口苦等症狀;膽主決斷和膽識,膽氣虛弱的人,易受到精神刺激,而有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問題。

肝經:肝藏血,與血液之新陳代謝及婦女月經生理有關,肝主氣機的疏泄調整,肝氣舒和則氣機條暢,膽汁分泌平穩,精神情志舒暢。肝經不通,初起易有神經緊張、目赤眼乾口乾及脾氣暴躁等肝火上炎症狀,甚者會在肝病、消化、生殖、內分泌或更年期等疾病上顯現。

 

按壓穴位 活絡經絡

經絡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重則病於臟腑,輕則病於經絡。經絡可以像想是「能量之河」,當經絡出現問題,無法順利輸運氣血滋潤旁邊的肌肉或筋骨,會比較僵便,摸起來突出或結成一塊,就是不通的表現。傅俊霖建議,可以常常按摩、泡熱水澡,或是拍打讓身體溫熱、按壓穴位等,使經絡通暢舒坦。

 

人體有自我修復機能,當經絡阻滯時,好好睡一覺或多多休息,一般都會再自行活絡起來。但如果是胸腹悶痛持續數小時、手腳肩頸疼痛一週以上,建議就醫處理。中醫可採取放血、針灸或拔罐等方式,讓經絡順暢。不過,若器質性病變如膽囊炎或膽結石引起的疼痛,雖可由針灸或按摩穴位緩解不適,但發炎結石仍然存在,還是要尋求醫治,不能只靠經絡保健。

 

傅俊霖認為,平日可以多做手指和腳趾的按壓,尤其是指甲的兩側,上下週圍都捏一捏,由於指頭是12經絡的起始點,經常按壓能刺激經絡活絡。

 

居家簡易經絡保健法

傅俊霖建議,可採取以下方式保養經絡,尤其冬天經絡容易因寒冷而滯鬱,更要多注重保健。

 重要穴位常按一按 

合谷穴:手部大姆指和食指中間的虎口凹陷處,便秘或腸胃不順,多按一按。

足三里穴:足部膝蓋外側凹窩處往下數四指,常按壓,可幫助消化和緩解打嗝脹氣。

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掌管一身的陽氣,泡腳或經常按壓,讓身體的腎陽氣旺盛,不會整天疲累精神萎靡,冬天尤其該多按壓。

 

 沖熱水澡或泡湯按摩 

冬天強調顧本,經絡保養或活絡更顯重要,主要以膀胱經和腎經為主,如果無法泡澡或泡湯,洗澡用蓮篷頭從肩膀往下沖,熱水可以讓經絡達到溫熱通暢。平日也該多按摩身體各部位,以按摩或搓熱身體的方式,幫助經絡通行。

 

 練養生功 

慢練,緩慢的動作,讓每處肌肉慢慢鬆開,有助經絡運行。

 

吐納:慢慢吐吸,腹式呼吸,每個循環越久越好。可調理胸腹、人體氣血循環,對各個經絡保健很有幫助。

 

甩手:可以隨意、不拘功法,雙腳張開與肩同寬,雙手平舉與肩同高,再往後甩45度,一前一後算一次,每回做200次、一天23回,雙腳可以站直,也可以微蹲。除了平甩,也可以雙手往側身甩,達到扭腰、活行經絡之效。

 

拍打:手掌弓起、手心呈空心狀,用此方式拍打,從肩頸開始慢慢往下拍打,全身各處都拍一拍,達到全身溫熱效果,每次不超過15分鐘,要注意不要打到受傷,身體脹熱微酸即可。

 文/黃筱珮

 
人體的穴位可以反映出身體內相對應部位的器官與身體狀態。不只是腳部對應著全身的器官,人的十個手指頭及手掌、手臂也各有相對應的穴位。德國傅爾博士(Dr.Voll)藉由儀器量測人體的能量電流,所提出的手腳經絡、生物能穴位關係圖,是最廣為應用的理論,並間接印證了手腳穴位、經絡與體內臟腑的相對關係。

 

經絡阻塞 易臟腑失調生病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傅俊霖指出,人體有一個微妙的分布系統,負責傳送「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這個輸布網絡稱為「經絡系統」。它像一個巨大的網,將身體不同地方聯繫起來,透過特定的途徑及時間,經絡系統組成了一個全面和複雜的人體地圖,並解釋了人體的生命活動及生病的原因。

 

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早於幾千年前,中國古代醫學文獻《黃帝內經》已記載經絡的概念:「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是路徑的意思,屬縱行的通道主幹;「絡」則有網絡的意思,屬經脈的分支,多縱橫交錯循行全身。「經」與「絡」在身體聯繫在一起,組成經絡系統。

 

人體中的氣血有流動的特性,與自然界的水流一樣,氣的流動有著同樣的特性。氣從高能量流向低能量的地方,並依循著身體的地形,匯聚於經絡。因此,經絡為體內氣的流動提供了一個自然的路徑,並穩定地將能量供應身體各部,若身體的經絡系統阻塞,身體各部的供應便會受到影響,體內氣機的凝滯將引致臟腑失調,產生疾病。

 

要回復經絡平衡和協調,可透過刺激某些特定的穴位,以恢復經絡系統的平衡。透過這些方法,氣的流動得到調節,而氣的能量則可有效地輸布全身。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5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