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

冬至養生

 



圖片來源 / 康健資料

冬至,是一年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也被稱為「日短」,太陽這天繞行到南迴歸線上,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從春到冬,順應四季的平衡體質

冬至過後,日照向北迴轉,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氣溫也隨之從寒冷漸漸回溫,因此冬至在氣候上有從寒到溫的轉折意義,故古書經典上說:「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也就是過了冬至,陰氣會盛極而衰,陽氣則自此開始旺盛,意謂春天即將回來。故唐詩曰:「天時人事兩相催,冬至陽生春又回」。


冬至除了是氣候上寒暑交替,與農務、農耕的轉捩點外,更是人體在養生上陰陽氣血很重要的轉變點,所以傳統習俗中,民眾會趁冬至到來時,吃湯圓應景,也會趁此進補。



先了解冬至吃湯圓習俗的意義和由來吧!

古代糧食取得不易,一年的辛苦耕耘都是為了在冬日時能有足夠的糧食過冬,因此這段時間古人會準備進補休養,同時也為即將到來的新年做準備,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吃湯圓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湯圓吃來香甜,形狀渾圓,因此也有團圓、完滿的意象,而古人重視家族團圓,因此在冬至時全家圍成一圈搓湯圓,更有一家團圓、祈求圓滿的美好意味。除了冬至以外,像是婚禮中,或是元宵、七娘媽生(七夕)、半年節(六月初一)等時節也都會用湯圓來祭神。


此外,冬至吃湯圓也有「取圓以達陽氣」的目的。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後白日漸長、陽氣回升,因此冬至吃湯圓也有以圓迎接陽氣到來的象徵之意。


另一方面,台灣也有「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的俗諺,因為冬至接近過年,冬至吃了湯圓之後,人的年紀也即將增長一歲。這樣的習俗還可追溯至南宋,詩人陸游曾在《辛酉冬至》一詩作注「吃冬至飯即添一歲」,也表達當時將冬至視為過年的鄉俗。時至今日,許多人因為不希望年紀增長,還在冬至時故意不吃湯圓呢!


有些華人冬至進補習俗是吃餃子

雖然台灣人對於冬至吃湯圓的傳統最為熟悉,但其實各地習俗不一,像是在中國北方,也有在冬至吃水餃、餛飩的習俗。在民俗中,餃子形似元寶,過年時節吃餃子也有祈求富貴的意義,如果將冬至視為過年,在冬至吃餃子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如同冬至吃湯圓一樣,冬至吃餃子也有歷史典故。根據《24節氣養生這樣吃這樣做》一書,傳說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曾在冬季行醫時,看到許多人的耳朵都被寒氣凍出爛瘡,就將祛寒的藥材,和辣椒、羊肉一起熬煮後切碎,再包入麵皮中做成「嬌耳」,搭配熬煮的「祛寒湯」讓民眾服用。此後,許多病人身體變暖、耳朵的凍傷也痊癒了!後人將這樣的飲食流傳下來,又稱「餃耳」、「餃子」,也慢慢地成為冬至、過年時的應景食物。


冬至養生進補

為何選在冬至時分進補?由於以往農業社會,勞力支出較多,但營養補給往往不足,歷經春、夏、秋三季後,體力往往已透支過多,故須趁冬藏時,將全身精氣伏藏起來,用來修復五臟六腑的功能。古人觀察地球磁場與氣溫變化,到冬至之時,應開始依循自然規律,將陰液保存、陽氣長養出來,如此身體的陰、陽氣才能夠周全,陰、陽氣順後,就不致有陰氣內傷、腎氣內亂之問題產生。


冬至補對了才有調養功效

正因為冬至為整個陰、陽氣轉變最重要的時間點,在這一天當中所做的努力,隔年皆可收其效,換句話說,如果冬至的調養是正確的,將有助於未來一年內的身體調養成效。舉例來說,罹患慢性肝炎、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疾病的患者,若能趁冬至到來時,開始正確的調養,不管是通、清、補、養,隔年將可明顯感受到身體的復原與改變。


談到「補」,相信大家都會滿喜歡的,尤其在冷冷的冬天,若能從空氣中聞到溫暖、清香的當歸、肉桂等補味,溫暖、幸福的感覺便會油然而生。但因現代人生活步調跟以往農業社會已有很大不同,所以是不是什麼都要「補」,需要分辨。曾有位外表看來很黑又乾、瘦的小朋友來看診,主訴是太瘦、吃不胖,家長表示他不管怎麼吃都吃不胖,甚至胃口很差,同時身體虛弱,有明顯過敏症狀。


若從此病例表象看來,很多人會認為這位小朋友身體呈現很虛的現象,似乎需趁冬天到來好好進補一下。但經過實際望、聞、問、切四診後,我們卻發現這位小朋友體內有很重的熱,潛伏在腸胃道內,可能因為過往不當的飲食、或是在腸胃型感冒發燒時用過強的退燒藥解除症狀,導致整個邪熱被閉鎖在腸胃道內,反而外顯的是假象的虛寒之症,如手腳冰冷、胃口差、四肢無力、體力差等虛象。


確認病因後,我們給予小病人清腸胃濕熱的藥物,並請他每晚將黃蓮粉末(黃蓮膠囊打開即可)調成泥狀後,外貼敷於肚臍上,隔早洗掉,經過「以通為補」、內服外用清熱中藥調養一段時間後,小朋友不但胃口改善,氣色變得較清亮,人也開始慢慢長肉,經過去年冬季的調養,今年再見到他就與去年有很大差別。


所以,虛証不一定完全是能量不足,有可能是因為能量被阻塞。因此,進補前我們應分辨清楚身體呈現的虛象是來自本身原來的不足?還是因為有不均、阻塞的現象?是患寡,還是患不均?延續以往在本專欄中不斷跟大家提醒的,一定要先去分辨它是虛、實、寒、熱,是外感還是內傷,弄清楚後,再去做適當的調補。


冬至進補,掌握4原則

中醫理論中關於調補有4大原則:通、清、養、補。所謂的通、清,就是不管原有是寒症或熱症的阻塞,一定要先把這些障礙物清理掉;所謂的養與補,是很確定非因障礙物阻塞,實屬真的能量不足,才施以調補。到底冬至該如何進補,才不會補錯了更傷身?所謂的通、清、養、補,又該如何做?


1.

首先,若你發現你每天排便並不順暢,舌苔厚膩,且精神常常萎靡不振,尤其中午過後到下午三、四點時,體力下降速度更快,但夜晚卻顯得人煩躁、極度疲勞且不易入眠,這是因為有痰濕熱代謝廢物,甚至有瘀代謝廢物阻塞在體內,而導致呈現出的假性虛象,這時你需要的就是「通」。


其實,對實証病人而言,冬季進補最好的辦法,就是通大便,若能在冬至這天,做些適當且有效的通便,尤其若從飲食方面來通便,效果會更佳。(較不建議採用軟便劑如氧化鎂來通便)。


當然,通便前同樣必須分辨是虛証或實証,有些人會因為腸子蠕動無力而致大便不通,就需在通的同時加上一些補養之劑,如中藥上常用的新加黃龍湯、大黃附子湯,透過一邊補、一邊通的方式,來讓體內代謝廢物有效的排除掉。


2.

對於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髓炎等屬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來說,在冬至這天,需要的就不是補,因為反而容易造成自體免疫系統過度亢奮,患者需要的是「清」(以清為補)。


何謂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髓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絕大部份在血液中潛藏有過多的熱量無法排除,若適當地在冬至這天做些調理,可收清除潛藏熱量之效。


建議可將藕粉熬煮成蓮藕茶溫服(勿採冷服方式),甚至於蓮藕茶內加入些黑糖薑,讓整個蓮藕的特性由原有的寒氣中帶入一些溫性,順應整個冬至氣溫的轉變,以達清除之效。


薑糖蓮藕茶在冬至這天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來說是帖絕佳的補品,效果遠好過當歸、麻油,主因是它可讓自體免疫系統在這個時候獲得一定程度的穩定,當免疫系統被穩定後,隔年春天整個地球溫度回升,人體陽氣往外發展、放射出來之際,便不會因此而變得過度亢奮。


慢性肝炎、C型肝炎帶原者,或有病毒潛伏體內的感染者,若想在隔年春天,讓指數不致變得更難看,欲減緩病毒滋生速度,同樣可用藕節煮成茶飲,或用金銀花茶來替代其他補品溫飲。在金銀花茶中加入些許黑糖薑,好喝亦具補性,但千萬不要加入桂圓紅棗,這反倒會讓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變得更混亂。


如果真的需要「補」,或晚上睡眠時間比較不夠,建議可用金銀花3錢、枸杞子5錢、北沙參3錢之比例熬煮成茶飲,再加入些許黑糖薑,飲用後全身會感到溫潤,肝臟帶原指數情形也會變得穩定,隔年春天才不致變得太過於嚴重。


因為每到春天,春溫伏透發,從冬天過後到春天時分,尤其在驚蟄之後,很多人的指數會動得非常厲害,明明沒有特別做什麼事,指數卻悄悄地一天比一天來得高,像病毒指數或GOTGPT都會慢慢地升高,這是受到整個節氣影響的關係,所以若能在冬至就先做好處理,那麼隔年春天就不會因此而傷神。


3.

養與補有何不同?養彷如輕輕的、像噴霧般,補就如一桶水。以樹為例,養像是噴霧式的滋潤,補則像是倒水式的灌溉,關鍵在於程度輕重,同時也是技巧問題。而養最好的方式不一定是服用中藥,隨著現代醫藥進步,市面上有眾多種類的營養食品,就中醫時間醫學、天人合一的理論來看,若能適當地選擇自冬至這天起開始服用營養食品,將會有加乘的效果。


尤其是針對肝腎問題的營養食品,以中醫來看,乙癸同源,肝腎問題是可同時調理的。而且若從冬至這天開始食用如深海魚油、鈣片、葡萄糖胺、軟骨素、Q10等營養食品加以調理,長養效果將會非常明顯。


以魚油為例,在中醫看來,魚油是魚的營衛之精華與皮裡骨膜之外精華之物的載體,是入厥陰肝、厥陰心包經以及少陽膽經的血分,可行血中之氣而活血化瘀,潤而不燥,是進入肝經、心包經、膽經的深層血分,可清除血液中的不良物質,有助於活血化瘀,而又不會傷及心血管系統。


已知的魚油功效包括有維護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提升大腦功能……等,亦可有效抑制癌症,究其原因,實因魚油可有助於整個營衛通調,細胞得獲足夠營養、代謝速度加速與可延緩細胞老化速度,細胞老化速度變慢後,就不易誘發癌細胞。


故趁冬至到來時,適當地補充魚油,有助加速體內新陳代謝,大幅降低細胞老化速度,只要細胞不快速老化,就不易誘動啟發癌基因。


同時魚油亦可改善IgA慢性腎炎、關節炎,甚至憂鬱症都可能因此而獲得改善。在中醫學上,魚油屬較「輕」的調養之劑,若以往沒有攝取魚油習慣或只是間歇性攝取者,自冬至起開始持續攝取魚油,將是很好的選擇。


4.

趁冬至煮一鍋熱熱香香的東西來補,這方式固然不錯,但若從這天起開始用一些調理方法來補養,將更有益於身體。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藥酒來調理,其中最簡單的藥酒就是紅葡萄酒。


在冬至早上飲用約1015cc紅葡萄酒(飲酒後請勿開車),並安靜坐上35分鐘後,會發現在這天早上喝下的葡萄酒對全身血液循環與心血管狀況的改善有極大助益,這是最簡單且方便的冬至進補法。睡前喝也可達到上述同樣效果。





依個人體質選擇4種藥酒方

除紅葡萄酒外,建議大家可從現在起至中藥房抓以下藥方來泡酒,到冬至那天時取出藥酒飲用、調養,將可達很不錯的補身效果。


1. 茯苓丸泡酒方

《黃帝內經》中有特別強調在冬天適當的補養後,整個身體尤其是腎系統乃至於神經系統、情緒問題、生殖系統都可獲得改善,此方便來自內經中補腎之古方:

將茯苓5錢、山藥5錢、肉桂5錢、山茱萸5錢、巴戟5錢、白朮5錢、淮牛膝5錢、菟絲子5錢、乾薑1錢、細辛1錢、防風3錢、柏子仁5錢、澤瀉5錢、牡丹皮5錢、黑附子3錢組成一帖,再加入2罐米酒頭,浸泡1445天,在冬至那天取出飲用(飲酒後請勿開車)。但此藥酒方不建議有嚴重便秘、大便硬結、舌苔厚膩等屬腸胃道濕熱症者飲用。


2. 丹參泡酒方

若本身有心血管系統疾病、易心肌梗塞、膽固醇過高而導致冠狀動脈容易阻塞的人,則建議用丹參5錢泡1瓶米酒頭,浸泡7天左右,同樣在冬至時分喝上少許。古書上有云:丹參酒,通九竅,神五臟,令人不病。適量飲用丹參酒有助改善心臟、冠狀動脈、心血管系統,並可讓腦部循環變好,五臟六腑更神清氣爽。


3. 松葉酒方

古書上記載,松葉浸酒,可除一切風,疼痛,手不上頭(如五十肩),腰背強直,全身痠痛,不能久立。

將松針1兩、獨活1錢、麻黃1錢,泡酒2週,於冬至日起開始服用少許,可讓身處亞熱帶的我們筋骨鬆軟、祛除體內風濕,關節較不易退化,更由於松葉酒有助體內新陳代謝,對習慣熬夜的現代人來說,是非常有助益的調理藥酒方。


4. 全真一氣湯

將洋參3錢、麥冬5錢、五味子2錢、白朮5錢、茯苓5錢、淮牛膝3錢、熟地5錢、黑附子3錢、車前子3錢等藥材1帖浸泡2瓶米酒頭,約需浸泡1445天,對因過勞、睡眠不足、壓力過大而造成全身器官慢性退化的患者是很好的補養方,冬至飲用效果更增。爾後可每日飲用10cc左右,無肝病的人每週服用23次,即可達溫化補養之效。

(註:茯苓丸與全真一氣湯皆可在冬至做為補湯湯底用。)

在此特別提醒,冬至進補在農曆年後、元宵之前,就必須停止,千萬不要補超過元宵,因為元宵後春溫開始出現,身體負面物質隨之蠢蠢欲動。同時,不管你選擇何種補養方法,一定要順應你的體質狀態,所以該通、以通為補;該清、以清為補;真正虛証的人才需要去養、去補,以達到自身身體動態陰陽的平衡,千萬別跟著大家一窩蜂地猛補。


10大食補報給你知

冬至是每年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夜晚將越來越短、白天會越來越長,因此陽氣開始慢慢回升、戰勝陰邪,人體的陰陽氣血也發生轉變,古人稱之「冬至一陽生」,在這樣陰陽轉換的節氣,更是講究陽氣抗寒與進補的好時機。吳明珠中醫師也分享,中醫觀點四季各有所主,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又人體的陽氣本就發源於腎,因此保護陽氣的關鍵即是補腎。


那麼冬至吃什麼養生進補最好呢?以下綜合中醫師、營養師等多方專家的推薦,整理出10種最適合冬至養生進補的食材,其中有許多食材也非常適合素食者用於冬至進補:

·    羊肉:
性質溫熱、味甘的羊肉,是秋冬補身最常見的食材之一。瘦弱怕冷、經常疲勞的人,冬至時可以吃羊肉幫助補虛抗寒;《24節氣時令養生法》則指出,羊肉有溫中暖腎、益氣補血的好處,主治脾腎陽虛諸症。此外,羊肉還可以搭配蘿蔔燉煮,幫助中和羊肉的熱性。

《冬天吃羊肉有助增加熱量與血液循環,對於容易手腳冰冷、面無血色的虛寒體質有所裨益,但高血壓患者則要少吃。羊肉也不宜與茶、南瓜、醋同食;怕熱或大便容易燥結的人不宜多吃羊肉。

·    烏骨雞:
能健脾補肝腎的烏骨雞,同時有蛋白質豐富、脂肪負擔較低的特性,用文火和陶甕慢燉、少許鹽巴提味的烏骨雞,不但能幫助吸收營養,還有減輕肝腎負荷的好處。

·    蘿蔔:
秋冬時節吃蘿蔔可以清除體內的虛火,也有潤肺等益處。秋冬進補多吃肉容易生痰上火,這時搭配蘿蔔就能避免上火,同時也有營養滋補的作用。

從大雪節氣開始就可以吃蘿蔔,俗話「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就是指蘿蔔有著散瘀消食等多種食療價值。要小心的是,蘿蔔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多吃,以免引起腹瀉;此外蘿蔔有化氣作用,也不要跟人參類的溫補藥一起吃,以免影響補藥效果。

·    山藥:
被譽為「天然補腎藥」的山藥,有著健脾補腎、益腎固精等功效。山藥富含糖蛋白質與消化酵素,是能幫助消化的天然食補品。

·    堅果:
冬天天氣冷,吃堅果不易上火還有禦寒的好處,冬至是「生命活動由盛轉衰、由動轉靜」的時期,進補時吃能夠補腎健腦、強心健體的堅果最好!例如杏仁、核桃、栗子等堅果都可以選擇,但堅果熱量高,要注意攝取量以免反而發胖。

·    茼蒿:
冬天吃火鍋一定不可缺少的茼蒿,也是冬至進補的佳品!茼蒿有寬中理氣、消食開胃、消痰開鬱等好處,也能幫助消水腫、促進排便、降低血壓、防治貧血,只是要避免一次吃得太多,以免氣濁助火。

·    白菜:
「百菜不如白菜」,冬至養生進補自然不能缺少白菜!白菜能滋陰潤燥、潤腸通便,對於減肥、排毒、防癌都有幫助,也適合搭配秋冬進補最常吃的羊肉,能提高營養價值。白菜有抗氧化、促進腸道蠕動的效果,有助預防便祕、痔瘡、結腸癌等疾病外,也有促進蛋白質與鐵質吸收的好處。

·    柳丁:
水果不只是飯後甜點,也有進補養生作用。冬季最常見的水果柳丁,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P、纖維素、果膠等物質,有助降低血中膽固醇、促進清腸通便,還能解膩消食。

·    黑米:
黑米的食養價值,從別稱就可略見一斑:「藥米」、「長壽米」、「補血米」,在在顯示黑米具有養護心血管、促進兒童大腦骨骼發育、延年益壽、滋陰補腎等好處。黑米的營養大多在外皮,因此吃黑米時要避免加工,浸泡一夜再煮更好;也因為黑米不易煮爛,消化不良的就要少吃。

·    黑木耳:
黑色入腎,因此黑木耳同屬冬季養腎佳品。黑木耳更有促進腸胃蠕動、抗凝血等好處,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便祕發生,也能美容養顏、強化免疫能力。。


冬至進補的禁忌

冬至節令許多人喜歡進補,但如果沒有注意冬至進補的禁忌,導致補錯、過猶不及,反而傷身!

許多台灣人都喜歡在冬至吃補,但原則還是要以「滋陰潛陽、溫熱補益」為主,別犯了補過頭的禁忌。如果連續好幾天都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大辛大熱的食物,反而會導致上火,除了嘴破口乾之外,冬天皮脂腺與汗腺分泌減少、皮膚本來就偏乾,再加上辛熱的食物更會加重皮膚乾燥、甚至引起嚴重搔癢。冬至食補還是要讓陽氣內藏,並注意「滋陰」保持體內水分充足,除了適度服用藥膳以外,也可以多吃當令蔬果如芥藍、大白菜、毛豆等。

幾種常見的體質特徵,是否適合進補:


 ·   可多進補:體力不佳容易累、穿很多衣服還是手腳冰冷等,屬虛寒體質。

·    適度進補:頻尿夜尿、尿液顏色偏淡、多痰且稀、女性白帶多且稀、過敏性鼻炎患者等。

·    不耐進補:易上火(嘴破、痔瘡出血等)、有睡眠障礙、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等,需減少脂肪蛋白質,以及含有薑、麻油、人蔘、當歸等補品等食物。


除此之外,有些溫補的藥材可能引發皮膚過敏,或使免疫風濕類疾病患者的症狀加劇,尤其要注意的是孕婦,因為懷孕期間的體質特別,藥膳裡的活血藥物可能會增加流產機率,最好問明醫師再進補。

 

孕婦的冬至進補

進補需求一般可看體質偏燥熱、虛寒而定,然而對於懷孕中的準媽媽而言,比起一般人多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孕婦們不能只想著「一人吃,兩人補」而恣意進補,因為懷孕後體質可能改變,本來虛寒體質的女性也可能轉成燥熱體質,反之亦然。因此最好事先詢問中醫師,判別孕婦的體質是否適合進補、該如何進補,才不會影響胎兒健康。

不過,有些冬至進補禁忌則是適用於每位孕婦的。

1.  有活血化瘀效果的食材:肉桂、桂圓、當歸、紅花等食材能活血化瘀,但對孕婦來說則會造成子宮收縮,因此孕期應避免進補。

2.  含有酒類的藥膳:四神湯、十全排骨湯等藥膳中常加入酒類,但孕婦攝取酒精容易造成流產,或導致胎兒有心臟問題、腦部畸形、生長遲滯等病症,因此孕婦不可食用。


處在不同懷孕時期的孕婦,對於進補的需求也不大相同。因此蕭善文醫師也針對懷孕的前、中、後期,為孕婦推薦了進補的方向與選擇:

1.  懷孕初期:胎氣不穩的時期,孕婦需要避免溫熱、辛辣等容易上火的食物,推薦食用四君瘦肉湯,幫助顧養胎氣、滋補氣血。

2.  懷孕中期:胎兒快速長大,需要大量營養,孕婦容易出現心悸、熱到睡不好等胎火症狀,要避免薑片、蒜頭、麻油等食物。推薦用紅棗黑雞湯補充蛋白質與鈣質,補養氣血;白木耳蓮子湯則能降胎火、養心安神。

3.  懷孕後期:胎兒變大容易讓孕婦腰酸背痛,同時也要準備迎接寶寶出生。此時要避免油膩食物,推薦吃黑豆粥幫助清熱解毒、舒緩腰背痠痛,或是紅棗雞蛋湯養顏補血、舒緩腰腹不適。


 冬至天冷了,是不是也想來一碗甜甜的湯圓,或是各種熱湯好好犒賞一下五臟廟了呢?雖然冬天進補對養生很重要,還是別忘了注意食用量,畢竟吃湯圓是求圓滿福氣而不是圓胖發福,吃對了才真的能清爽養生,過一個不發胖的冬至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