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十二經絡的認識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不是天各一方
而是
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認識你
有人說經絡在未遇見穴位之前,一尋就是三生三世。遇見穴位之後一度就是幾十個世紀。她們的相遇來之不易,更多的是盼望者的期盼,是尋求者的探尋。
經絡,是經和絡的總稱。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主幹,大多循行於人體的深部。絡有網路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絡脈縱橫交錯,網路全身,無處不至。經絡相貫,遍佈全身,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
經絡到底是什麼?
那經絡到底是什麼呢?按照程老的核心思想,經絡是醫學模型,是一種關聯,是身體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特別是四肢、頭胸、軀幹之間建立的某種關聯。刺激傳導進去,可以治療其他部位的病變。我們可能認知不了這種關聯是通過怎樣的過程來實現的,但是我們記錄了這種現象,經絡就是記錄這種現象的方式,它用模型的方式構建了我們對人體的認知,於是人體在我們的眼中就不再是現代醫學的九大系統,而是十二經脈的系統。
十二經脈是古代的醫學模型!古人建立十二經脈醫學模型的目的——建立上與下、內與外、前中後的體表定位描述規則,從而準確清晰地劃分人體、標注人體。手足、陰陽、三陰三陽,是人體體表位置的識別字號,他們和相應臟腑的解剖結構及功能是有聯繫的。
上肢與下肢、內側與外側,前緣、後緣與中間,使用這樣的位置標注符號,人體被分割成十二大部分,一方面基本互不相干(除少量經脈在少數部位上有所交叉外,多數經脈並不交叉,且經脈均縱行於肢體,相鄰經脈並行),另一方面又將體表全部包容,沒有遺漏的部分。後加臟腑,是古人在對人體體表進行標注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體表不同部位與體內不同臟腑之間的聯繫模型。
在這個理論基礎上,逐漸演化發展出後來中醫的若干個門類,比如六經辨證、溫病學派,以及中藥裡的歸經思想,等等,這一系列都根植於經絡體系構建的人體醫學模型。如果沒有這個醫學模型的存在,方藥治療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你怎麼知道這兩個臟腑相關?怎麼知道開竅於此?比如說很多人讀不懂內經,那是因為先讀《素問》後讀《靈樞》,而實際上,從成書年代上看,《靈樞》在前,《素問》在後,《靈樞》講了更多的樸素的對人體的認知和技術方法。那個時代,針灸治病有400多方,中藥治病方只有13個半。
經絡學是古代人類發現的最早、最完善,到現在還有最大價值的一個醫學模型。有人按照西醫化驗、檢查發現指標沒有異常,但是身體不舒服,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按照我們的醫學模型把它診斷為疾病。
十二經脈的命名規律
內為陰,外為陽,
髒為陰,腑為陽,
上為手,下為足。
其分佈於肢體內側面的經脈為陰經,分佈於肢體外側面的經脈為陽經。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肢體內側面的前、中、後,分別稱為太陰、厥陰、少陰;肢體外側面的前、中、後分別稱為陽明、少陽、太陽。具體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四組。
十二經脈走向規律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佈規律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佈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佈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佈在腋、脅、側腹部(側)。陰經分佈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佈在外側面。
十二經絡表裡規律
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係。
手之陰陽: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足之陰陽: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規律
"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流注,是人身氣血流動不息,向各處灌注的意思。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而十二經脈則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氣血在十二經脈內流動不息,循環灌注,分布於全身內外上下,構成了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又名十二經脈的流注。其流注次序為: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流至足厥陰肝經,再流至手太陰肺經。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十二經脈整體循行系統。
奇經八脈
1.奇經八脈是與十二正經不同的「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
2.特點
無所絡屬的臟腑,無表里配偶的經脈關係。
除任、督二脈外,不直接參與十二經的循環,而是別道異行。
奇經八脈行於十二經脈之間,以調節溢蓄正經之脈氣。
除任、督二脈有所屬腧穴外,其餘六經的腧穴均寄附於十二正經。
3.循行特點
除帶脈是橫向循行外,均為縱向循行,縱橫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脈之間。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一)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分出,深入軀體深部,循行於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
生理功能:
1. 加強十二經脈中互為表里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繫
2. 加強體表與體內、四肢與軀幹的向心性聯繫
3.加強十二經脈和頭面部的聯繫
4.加強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與心臟的聯繫
(二)別絡,亦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加上胃之大絡,也可稱之為十六別絡。
主要生理功能:
1.是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間的聯繫。
2.是別絡對其他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前、後、側部的統一聯繫。
3.是灌滲氣血以濡養全身。
(三)經筋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經筋的特點:即其循行起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布散於胸背而終於頭身。多呈向心性循行。
經筋的生理功能:經筋多附著於骨骼和關節,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的功能,並對周身各部分的臟器組織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生理功能
1.溝通內外,聯繫肢體
(1)臟腑與四肢的聯繫
(2)臟腑與五官九竅聯繫
(3).臟腑之間相互聯繫
(4)經絡系統的內在聯繫
2.運輸作用
3.感應傳導作用
4.調節作用
(二)臨床應用
1.闡釋病機變化:(1)傳遞病邪;(2)反映病變。
2.指導臨床診斷:(1)循經診斷;(2)分經診斷。
3.指導疾病的治療(1)指導針灸推拿;(2)指導藥物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