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食物的關係本質:原來不是在吃的層面上
放假了,我們終於有時間跟家人、三五好友圍坐一桌,吃一餐熱氣騰騰、人情溫暖的飯。
和許久不見的好友小酌一杯,和久未聚齊的家人杯盞交錯,是食物,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也是食物,讓我們明白一些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很多時候,你和食物的關係裡,寫著你和人的關係。
而你對待食物的態度,就是你看待自己的態度。
吃之前,先瞭解自己
當你感到愛和滿足時,看到和品嘗食物就像在欣賞藝術品一樣,食物變成了精緻的感官享受,這時候,你選擇的,往往是你真正想吃的。
當你情緒低落,比如失戀、工作不順,或者就是單純心情不好,食物就成了填充情緒的坑洞,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吃很多,或者完全沒有食欲。
這時,你吃的任何的食物,都會帶來身體的負擔。因為當你感覺到空虛、低落時,身體的消化機制也同樣變得很虛弱,不能被消化的食物,就成了負擔。
人吃東西,是為了得到食物的滋養,而不是為了給身體加重負擔,在吃之前,每個人都應該先瞭解食物,瞭解自己。比如:
容易生氣的人,心血管相對就比較脆弱;
容易抑鬱低落的人,消化系統就可能是脆弱的器官;
什麼都憋在心裡不說的人,呼吸系統就是脆弱器官…
當我們越是瞭解自己、瞭解食物,就越容易和食物自然相處,得到食物本真的滋養。
對有的人來說,食物只是給予身體所需的營養,他們對食物的需求是乾淨、營養平衡。
但對有的人來說,食物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是他們享受生命的最大動力,因為食物,他們甚至建立了獨特的人際關係,聚在一起,享受又滿足。
食物無好壞,只看你的需求
你和食物的關係,其實是你和自己的關係,你吃什麼、怎麼吃,來自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瞭解。
經常下廚房,為自己做一餐熱飯的人,必然是熱愛生活的人;
很多日常與外賣為伴的人,遠離了廚房的煙火,也就漸漸遠離了自己身體裡對食物真實的需求。
有的人,會為了愛或者其他原因,遷就別人的口味,有人吃得滿足,有人則吃出埋怨和匱乏。
本質上,食物沒有好壞,重點是當下我們身體的需求。
Joy 很喜歡吃香菜,每次吃火鍋或是做飯時都會放一些香菜,有香菜的時候,她的胃口也特別好。
後來,她認識了男友,男友就完全不能吃香菜,Joy為了遷就男友,再也不能像從前一樣放肆地享受香菜。
朋友很喜歡巧克力,特別是純純的巧克力蛋糕,每次吃巧克力蛋糕,他就會一臉心滿意足。
因為在他童年時,父親每次出差回來,都會給他買很好吃的巧克力,巧克力對他來說意味著有父親陪伴的美好時光。
所以現在每年快到父親的忌日時,他就會莫名的特別想吃巧克力蛋糕,吃巧克力成為他在童年時和父親的連接方式。
和食物對話,就是和自己對話
有一句話說,你吃什麼,就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多吃蔬菜,會長出平和慈悲的心靈和輕盈柔軟的身體;
多喝好水,會長出純淨輕靈的心靈和通暢健康的身體;
經常吃很多辛辣油膩的食物,會長出急躁的心靈和油膩粗重的身體;
經常吃瀕危動物,會長出麻木冷漠的心靈和僵硬的身體…
在瞭解自己想吃什麼時,不妨先瞭解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吃這餐飯。
1.為了社會關係。
有時候,你邀請或是被邀請,吃的食物並不是真正喜歡和當下身體所需的。
但因為飯桌上的關係,你可能還是會吃下自己不喜歡的食物或是喝很多的酒。
2.為了表達自己的價值感。
有時候,你去高級餐廳點很貴的食物,是覺得自己值得用昂貴的環境和食物來獎勵自己,或者,你也會把這種獎勵分享給家人和好友。
3.為了填補心理匱乏感。
有時候,你吃的時候,身體並不餓,但心裡很想吃。
這時,你需要用食物來填補心裡的空洞感,甚至被忽視感,但吃也並不能真正滿足你,反而越發覺得空虛。
4.為了愉悅情緒。
有的人會對某一種食物有極大的饑渴感,比如肉,比如奶油,比如麻辣香鍋。
通常,這種食物代表了他內心深處對自己某個時刻的美好記憶。
也就是說,當他在第一次吃這種食物時,身心被喚起了極大的愉悅感,之後每次吃,都能帶起這份熟悉的愉悅。
食物不僅僅只有味道和氣息,它還承載了我們進食時的感受,是快樂還是悲傷。
你的身體,會記住食物帶給你的每一個細微感受,只有那些遵從內心需求的人,才能享受食物,感恩食物。
印度古老的智慧脈輪系統認為人有七個脈輪,這些脈輪分別是:
海底輪-食物
臍輪-性
太陽輪-自我權利
心輪-愛
喉輪-創造
眉心輪-洞見
頂輪-整合
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七個脈輪的連接和平衡發展,食物的本身只占整體的七分之一。
除了對食物的需求和享受,我們還要發展其他部分的潛力才能帶來滿足感。
隨著其他脈輪智慧的發展,我們對食物的需求和看待食物的方式也會發生變化。
例如有的人會自然開始減少食量,吃得更簡單,有的人則改變了吃的時間。
所以,當我們內在發生改變時,我們對食物的需求和種類也會發生變化,最終我們會回到食物的本質上來。
每一次進食,不僅僅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這也是我們用食物來和身體對話,和自己對話的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