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不離寒!肩上冷是膽寒、肚臍下冷是宮寒、小腿冷是.....
萬病不離一個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內寒外熱,這表現在容易上火,特別是牙齒會痛,口紅,頭髮白黃,口臭,脚氣;
冬天怕冷,夏天怕熱,四肢無力,特別握拳沒有放射的力量感,給人的感覺就是萎靡不振,這就是中醫上所謂的陽虛,整個人沒有活力,氣短聲低。
先看目前的這個情况,人們都是看到了外熱的情况,認爲要降火清熱,其實僅僅看到了外熱的表面現象。其實外熱是因爲內臟的寒氣太重,把熱的元氣逼到外面,元氣本來深藏在腎中,元氣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氣逼,放散到身體的外層。即所謂元陽外越。
如何調理,首先去寒,寒去元氣自回,元氣被比喻爲龍,龍要回巢是身體自然的現象,去寒當用熱。
去腎寒至少3個月,脾也要1個月,後面就快了。寒氣去了,水也化乾淨了,身體就會有變化了,你會發現,牙齦重新長出來了,口不紅了,舌體靈活了,耳朵靈敏了,眼睛亮了,頭發黑了,手有力氣了,耐力加强了,
聲音洪亮了,喜歡唱歌了,能喝酒了,不暈車了,獲得了速度、力量和耐力。身體機能全 面提升。
怎麽看寒邪在哪裏?
1、人體部位反應
肚臍下冷凉〈叫〉宮寒!
肚臍上冷凉〈叫〉胃寒!
腰上冷凉〈叫〉帶脉寒!
肩上冷凉〈叫〉膽不通!
手臂冷凉〈叫〉肺氣虛!
頸部冷凉〈叫〉膀胱虛!
手背冷凉〈叫〉氣不足!
大腿冷凉〈叫〉脾胃虛!
小退冷凉〈叫〉腸胃虛!
2、人體背部反應
上焦厚〈叫〉心肺火旺!
中焦大〈叫〉脾胃不暢!
下焦厚〈叫〉腎氣不足!
怎麽祛寒邪?
01改掉生活的不良習慣
寒體其實是被自己養出來的。無冷飲不歡、時常熬夜、穿的少還愛窩空調房......寒邪淤在體內,降低內臟活力和新陳代謝,便不斷堆積脂肪,幷且無力排泄毒素。亂七雜八的東西都堆在一起形成肥胖,要想驅寒首先就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
02艾灸驅寒氣
艾灸可以産生接近紅外輻射的穿透能力,在艾灸時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環,增强局部組織的代謝能力,沿著經絡深入臟腑乃至全身,發揮整體調節作用,而達到調理疾病的目的。可以灸穴位豐隆、足三里、三陰交、神闕等穴位,驅寒效果很不錯。
03飲食上驅寒
生薑絕對是個驅寒的好東西,能溫通生發脾胃之氣。但它有生、乾之分,生薑辛散善于清理清理經絡臟腑中的陰濁之氣,而乾薑則擅長溫化脾胃去寒濕。
用乾薑、紅糖各三克,開水悶泡十分鐘,一周喝上兩三次。
04推揉腹部
身體的寒以小腹爲中心,想辦法保持小腹溫暖,寒氣就無藏身之地了。
有很多女性別的地方都不胖,唯獨腰上堆積了不少的脂肪,遠遠望去好像腰上別了一個游泳圈,其實這是因爲帶脉之氣不足,多推揉這條經絡,可以幫助通暢十二經,消散經絡內的寒毒。
睡前腿上十幾遍,做夢都是香的
坐在床上,右腿向前伸直,左腿彎曲平放,雙手交叠,壓在大腿根部,沿著大腿內側肝經的位置,稍用力向前推到膝關節的,反復推動,四五十遍,然後換另一隻腿同樣的手法。
可以隔著衣服,如果是在皮膚上的話就塗些潤膚油,效果更好。每晚推一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去肝火,保養婦科,改善面部氣色。
大腿的內側有三條經絡,中間是肝經,靠近正面的是脾經,靠近後面的是腎經。你坐下後,曲膝,大腿內側朝上,正中的就是肝經,推中間就是推肝經,當然推偏一點,推到脾經或腎經,那也沒有關係。
女性“宮寒”,是中醫上的說法,顧名思義就是“子宮寒冷”。造成宮寒的原因多種多樣,快速减肥、脾腎陽虛、過度疲勞、生活方式不佳、婦科疾病、腎虛、著凉受寒、氣候寒冷等等因素都被認爲會造成女性宮寒。
平時按摩以下五個穴位,輕鬆讓子宮回暖
1
勞宮穴:
勞宮穴位于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手屈指握拳時,中指尖所指處即是。雙手掌心相對,互相搓擦,直到手心微熱止。
2
陽池穴:
陽池穴位于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可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側陽池穴,再交換,按壓時力度要柔和,時間以5-10分鐘爲宜。
3
氣沖穴:
氣沖穴位于大腿根內側,在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綫2寸。按揉氣沖穴,兩側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爲佳。
4
腎俞穴:
腎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先將雙手搓至發熱,然後雙手搓雙側腎俞穴15分鐘,然後輕輕拍打雙側腎俞穴100餘次。
5
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人體下肢膝關節外側下四指寬處,即膝眼直下3寸,中醫認爲該穴爲“强壯要穴”。先搓揉雙手直至發熱,然後雙手掌搓揉雙側足三里15分鐘左右,然後拍打100下左右,早晚各1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