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千古奇文《滕王閣序》中這5句話,你就讀懂了無常、孤獨和命運
《滕王閣序》是初唐天才王勃的傳世名篇,寫於西元675年。
當時他年僅26歲,正南下交趾探望被貶的父親,途經洪州(今南昌),恰逢都督閻公重修滕王閣,大宴賓客。
閻公本想讓女婿提前寫好序文以顯才華,不料王勃毫不推辭,即興揮毫,寫下這篇千古絕唱。
起初閻公不以為然,直到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才驚歎“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全文以駢文寫成,辭藻華美,氣象恢宏,既有對滕王閣壯麗景色的描繪,又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感慨,被譽為“中國古代駢文巔峰之作”。
《滕王閣序》之所以震撼千年,不僅在於它的文采飛揚,更在於它是一顆年輕靈魂在命運低谷時的璀璨綻放。
文中這5句經典的話,哲理深刻,讀完以後只覺得人生豁然開朗!
#01 關於無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釋義:抬頭看天,廣闊無垠;低頭看地,遼遠無邊,讓人深感宇宙的浩瀚無窮。然而,歡樂過後,悲傷隨之而來,這才明白世間萬物的興衰成敗、得失榮辱,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我們常在得意時忘乎所以,以為成功全憑自己,可一旦遭遇挫折,又容易陷入絕望。
卻從未想過,無論是個人榮辱,還是時代變遷,都像潮水一樣有漲有落,這是自然法則。
就像月亮有圓缺,四季有輪回,人生也必然經歷起伏,沒有永遠的巔峰,也沒有永恆的谷底。
人生最好的態度是:盡人事,聽天命。努力時全力以赴,結果如何坦然接受。
與其糾結成敗,不如活出豁達與通透。
#02 關於處境
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釋義:年紀雖老,但志氣應當更加豪邁,豈能因白髮蒼蒼而改變初心?處境越是艱難,越要意志堅定,絕不放棄高遠的志向。
很多人覺得,年紀大了就該服老,遇到困難就該認命,但王勃認為:真正的強者,不會被歲月消磨鬥志,也不會被困境擊垮信念。
王勃寫這句話時,自己正懷才不遇,卻依然豪情不減,這種態度尤為可貴。
時間可以帶走青春,但帶不走熱血;命運可以設置障礙,但打不垮信念。
無論20歲還是70歲,無論貧窮還是富貴,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繼續向前。
#03 關於孤獨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釋義:險峻的關山難以翻越,可又有誰會同情我這個迷失前路的人?偶然相遇的人,都是漂泊在外的異鄉之客。
這句話不僅是王勃的個人感慨,更是千百年來無數漂泊者的共同心聲。
人生路上,我們都會經歷“失路”的時刻——可能是事業的低谷、情感的挫折,或是理想的幻滅。
而最讓人無力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無人理解的孤獨。
世上的人熙熙攘攘,可真正能懂你、願意拉你一把的,又有幾個呢?
#04 關於心態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釋義:北海雖然遙遠,但只要乘著大風,依然可以抵達;早晨的太陽雖然已經落下,但傍晚的余暉依然可以燦爛。
人生難免有遺憾,年輕時可能錯過機會,浪費光陰,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就沒有希望。
很多人因為年齡焦慮、錯失機會而陷入自我懷疑,覺得現在努力已經晚了。
但歷史上有太多大器晚成的例子:姜子牙七十多歲才輔佐周文王,齊白石六十歲後才迎來藝術巔峰,褚時健七十多歲重新創業種柳丁……
他們都沒有被“為時已晚”束縛,而是選擇在人生的後半程繼續奮鬥。
時間從不會淘汰努力的人,只會淘汰放棄的人。
所以,無論你處於哪個階段,只要願意行動,今天就是最好的開始。
#05 關於命運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釋義:真正值得依靠的,是那些能洞察先機的智者,以及看透命運本質的通達之人。
所謂“君子見機”,說的是聰明人能在事情剛露苗頭時就察覺趨勢,迅速行動,而不是被動等待。
而“達人知命”,則是更高一層的境界——明白人生有起有落,不盲目抗爭,也不消極認命,以豁達的心態接受現實,順勢而為。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正是同樣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