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底該吃兩頓還是三頓
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這樣對健康有影響嗎?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
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
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生命時報》採訪營養專家,告訴你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
受訪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河南省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呂沛宛
一日兩餐是古人“生活方式”
古代人到底吃幾頓飯?根據歷史記載:
秦漢以前:普通人都是一日兩餐。
戰國時期《墨子》一書中就提到,兵士每天吃兩頓,第一餐叫“朝食”,在九點前就餐;第二餐叫“飧[sūn]食”,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其中,第一餐為主,第二餐補充。這時的一日兩餐,並非為“養生保健”,而是由於糧食產量低,且做飯費時費力,日常百姓難以保證一日三餐。同一時期,貴族們則普遍採用“三餐制”。比如周天子,有和普通人一樣的朝食,還有在日中、日夕時吃的兩餐,即中餐和晚餐。
秦漢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準提高,社會相對穩定,吃飯也從一天兩頓變成一天三頓。
唐宋時期:一日三餐模式已經成型,午餐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一頓飯,和現在的飲食觀念非常相似。
但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尤其是光照條件差別較大,發展不均衡,再加上戰亂,這一規律沒能完全確定,於是便出現某些地方一日三餐,某些地方一日兩餐,如《清稗類鈔》中記載的“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兩次”;甚至同一個地方某些時期一日三餐,某些時期又是一日兩餐。比如,在光照時間長的夏季是三餐,光照時間較短的冬季是一日兩餐。
由此可見,一日兩餐其實是古人的“生活方式”。
一日三餐符合多數人營養需求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從營養攝入的角度看,當前一日三餐更符合大多數人的生理需要。
她解釋,現代人工作時間長、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更不能“日落而息”。若按現在的作息工作、生活,只簡單把晚餐抹掉,下午五點之後什麼都不吃,只有一種可能性:身體越來越差。人也許會變瘦,但會精神萎靡、體能下降、抵抗力低、臉色暗淡。
《英國醫學雜誌》發佈研究稱,每天進食4份以上超加工食品與每天進食少於2份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風險要高6.2%。建議多食用果蔬、全穀物、堅果、魚類等天然食物,烹調方式也儘量多以蒸煮為主。
慢點吃、認真吃,細嚼慢嚥有利於更好地感知胃腸饑飽狀態,也更利於營養成分吸收。
她解釋,現代人工作時間長、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更不能“日落而息”。若按現在的作息工作、生活,只簡單把晚餐抹掉,下午五點之後什麼都不吃,只有一種可能性:身體越來越差。人也許會變瘦,但會精神萎靡、體能下降、抵抗力低、臉色暗淡。
這是因為,人們早餐的品質往往偏低,午餐在食堂或速食店湊合,晚餐是大多數國人一日當中最重要的一餐,吃得比較“隆重”,攝入的營養物質最多,約占身體營養供應的40%。若突然取消,身體營養供應會陡然下降,缺少了必要的營養,人的體能、精力、抵抗力將難以支撐,皮膚和血液也將無法得以養護。長此以往,不但難以獲得健康,更會招來疾病。
特殊情況“因人制宜”
“相比每天吃兩頓還是吃三頓,我們更應關注吃什麼、怎麼吃、什麼時間吃。”範志紅強調,如“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多吃全穀物食物,吃夠蔬菜水果等習慣,對健康更為重要。
對此,河南省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呂沛宛表示認同:祖國醫學歷來重視飲食對健康的影響,一日三餐適合大多數國人,但中醫理論強調“因人而異”,吃飯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能盲目模仿。以下幾個因素需要重點考慮。
體力勞動
食物是人體能量的源泉,是支撐人體活動的物質材料。體力活動強度大、時間長,人體能量消耗大,相應地,也要攝入足夠的食物做外源性供應。因此,這類人群至少要一日三餐,且能量攝入充足。
如果消耗過大,或有夜班需要延長工作時間,一天吃4餐也是必要的。而生活比較悠閒、活動量不大的人,兩頓飯可滿足需要。
年齡大小
青壯年普遍脾胃功能好,消化吸收能力強,一日三餐不會給腸胃造成負擔;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一些人晚飯後容易出現腹脹、失眠等異常表現,可採用一日兩餐,或在日中加餐,採取少食多餐模式。
食物熱量
一些人偏好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它們相對更不好消化,因此,飽腹時間長,能量供應也夠,可以考慮日食兩餐;有些人吃的食物少油、少鹽,熱量低、蛋白質含量低,食物消化快,能量跟不上,就要及時補充。
所在地域
我國南北跨度大。南方普遍日照時間更長,人們活動時間偏長,更適合一日三餐。北方相對日照時間短,若日間活動時間較短,可考慮吃兩頓飯。
日食兩餐有最佳方式
如果已經養成了每日兩餐的習慣,或者出於某些因素,需要日食兩餐,選擇正確的操作方式,也能獲得健康益處。范志紅建議,正常人想要一天只吃兩頓飯,可參考以下作息:
o 5點起床,喝點水、吃個蘋果,補充一點能量後,進行適當體育鍛煉。
o 6點左右,做一頓豐盛早餐,保證有葷有素,最少三個菜。
o 7點,叫醒全家人享用早餐。
o 8點出門上班。
o 中午正常吃午飯,下午5點之前吃半斤水果喝半斤優酪乳。
o 晚9點睡覺。
堅持這樣的飲食規律,早餐不“湊合”,下午增加水果和優酪乳,基本可以彌補不吃晚餐的營養損失。營養不比一日三餐少,吃好早餐,晚上沒有油膩,營養平衡得到改善,身體狀態也會變好。
需要說明的是,9點入睡非常關鍵,否則,饑餓會讓你無法忍受,誘使你吃高糖、高油、高澱粉的食物。
你的疲憊可能是“吃”出來的,營養專家推薦9種「抗疲勞食物」
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如果你一年四季總是感覺疲乏無力、打不起精神,那不僅僅是因為缺乏睡眠,你的飲食可能也出現了問題。
《本草綱目》裡說,“飲食者,人之命脈也。” 也就是說吃飯是保證生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不良飲食習慣不僅會加重身體的疲勞感,甚至可能帶來諸多慢病。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為大家奉上科學合理的飲食指導,告訴你如何擺脫疲憊、一口一口“吃”出健康。
受訪專家:
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 阮光鋒
中國註冊營養師 韓冬梅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 譚桂軍
四種飲食習慣加重疲勞感
如今,“累”越來越成為現代人掛在嘴邊的高頻詞彙。除了繁重的工作、“貧瘠”的睡眠,以下這4種飲食習慣也會大大增加我們身體的疲勞感。
愛吃甜食
甜食中的糖大多是單糖或雙糖,很快會被人體消化吸收進入血液。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胰島素的分泌就會增多,高胰島素水準是導致人困倦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精白米麵吃太多也會引起胰島素水準升高,加重疲勞。
建議減少吃甜食次數,每週不超過兩次,並且限制食用量,例如蛋糕每次只吃2~3指寬。吃主食時,把至少1/3的精白米麵用全穀物、雜豆代替,粗雜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保持餐後血糖平穩緩慢地升高,避免胰島素水準過高。
主食吃太少
碳水化合物是我們的大腦、神經最主要的供能物質,如果主食吃太少,大腦、神經則缺乏充足的能量,就會讓人容易疲勞、乏力。
另外,主食吃太少,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體內儲存的糖原被快速耗盡,會導致水分丟失,蛋白質、脂肪分解。而蛋白質的大量分解會造成肌肉嚴重損失,人就容易肌肉酸痛、疲勞;在碳水化合物不充足的時候,脂肪無法徹底分解,會產生大量酮體,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早期表現就是乏力。
所以,每天一定要吃主食,大概每餐一拳頭。儘量保持三餐主食食材的豐富程度。如整粒燕麥煮成黏黏的粥或飯,對控血脂有益處;紅小豆、綠豆、花芸豆等澱粉豆類,血糖反應都很低,且富含延緩消化吸收的成分,加到主食中利於降血脂、控血壓。
不吃紅肉
紅肉,也就是豬牛羊等畜肉,鐵含量豐富,如果長期不吃紅肉,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這時候人就會感覺疲勞乏力、沒有精神。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日畜禽肉類的攝入量為40~75克。可以每天吃一點紅肉,每次控制在1兩左右,也可以每週吃3~5次,每次多吃一點,但是不要一次吃太多。
平時可挑選一些新鮮的瘦肉,如牛腱子肉、裡脊肉等,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的肉類,尤其是“三高”人群一定要少吃。
吃得太油膩
大量脂肪進入小腸,會導致小腸分泌的膽囊收縮素增加,而膽囊收縮素能夠促進睡意。
建議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每天食用油的攝入量最好不超過25~30克。每次高脂飲食後最好吃幾天清淡的食物,避免油脂堆積,減輕身體各器官的負擔。還可以換更健康的烹飪方式,比如將油炸、燒烤改為清燉、蒸煮等。
對抗疲勞感的9種食物
吃法不對可能招來疲憊,但正確的飲食也可以舒緩神經和身體。當你感到提不起精神時,不妨試試這些食物。
堅果、深海魚
一件事掛在嘴邊就是想不起來、提不起精神睜不開眼、心緒不安老想發脾氣……這些表現都是大腦要“罷工”的前奏。
核桃、開心果等堅果以及三文魚、金槍魚等深海魚中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可以在疲勞時為大腦重新注入能量。
? 堅果含油量高,每天的攝入量控制在一小把以內;深海魚最好清蒸,少放油鹽,它可以代替瘦肉,一周吃2~3次。
枸杞、肝臟
用眼過度會出現眼睛乾澀、視物不清等表現。
枸杞富含β胡蘿蔔素,泡水喝就能發揮護眼功效;動物肝臟也富含維生素A,每週攝入20~50克對眼睛具有保護作用。
小米
工作繁多、吃飯不規律,胃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就會疲勞感,出現反酸、脹氣等症狀。
小米是養胃法寶,經長時間熬制,特別便於消化。還能促進胃部血液迴圈,讓胃更舒服。粥上浮著的“米油”,也能起到保護胃黏膜的功效。
生薑、櫻桃
坐久了,難免渾身肌肉酸痛,這主要與乳酸和組胺的生成有關。
肌肉累了,不妨含兩片生薑或者喝點薑糖水,吃一些櫻桃也是不錯的選擇。生薑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肌肉酸痛;而櫻桃含有的花青素等生物素可促進血液循環。
梨、白蘿蔔
話說多了,嗓子乾澀、喉嚨沙啞,可以用梨和白蘿蔔“救駕”。
梨柔軟多汁,有清熱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生吃或煮水都對咽喉乾澀、癢痛、音啞、痰稠等有效;白蘿蔔有消炎的效果,切片煮水能釋放出更多有益成分,可以緩解嗓子腫痛、嘶啞。
健康飲食的6個“黃金法則”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健康飲食有助於預防多種疾病。如何才能吃得營養、吃出健康?營養專家總結出6條“黃金法則”:
遠離加工食品
避免食用火腿腸、速食麵、奶茶等精加工食品,並儘量不採用煎炸等烹調方式,以免攝入過多的油、鹽和反式脂肪。
《英國醫學雜誌》發佈研究稱,每天進食4份以上超加工食品與每天進食少於2份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風險要高6.2%。建議多食用果蔬、全穀物、堅果、魚類等天然食物,烹調方式也儘量多以蒸煮為主。
早餐要吃好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發現,不吃早餐,大腦會釋放出需要高熱量的信號,導致午餐和晚餐攝取“垃圾食品”的幾率大增。長期如此,肥胖症、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都會找上門來。
一頓合格的早餐應該至少包括三類食物:麵包、雜糧粥等澱粉類主食,雞蛋、瘦肉等優質蛋白質類食物和新鮮果蔬。
晚飯要吃早
晚飯早點吃不但有利於消化吸收,而且不影響睡眠。西班牙巴賽隆納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一項研究顯示,超過晚上9點吃晚餐,將增加罹患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
按照晚10點最佳睡覺時間計算,晚餐最好在晚6點左右吃,最遲不要超過晚7點。不得已吃得太晚,也不要馬上睡覺,間隔至少2個小時後再入睡。
進食先菜後飯
發表在《糖尿病、肥胖和代謝》上的研究顯示,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吃米飯、饅頭等主食,有助降低餐後血糖峰值,減少血糖波動,並能預防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特別適合這種吃法。
慢點吃、認真吃
日本研究顯示,吃飯快不僅讓人容易變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而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與吃飯時常看電視的人相比,吃飯時從不看電視的人肥胖風險降低37%。
慢點吃、認真吃,細嚼慢嚥有利於更好地感知胃腸饑飽狀態,也更利於營養成分吸收。
在家做飯
美國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發現,每週在家吃飯6次以上的人,不僅身體更健康,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幸福感也更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