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一把鹽,散掉一身寒,激活脾胃活力,氣血更充盈
鹽,作爲我們每日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在中醫理論中占據著極爲關鍵的地位。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就講了鹽的藥用價值:“鹽,味鹹而性寒,無毒之物也。愈痰涎之疾,助水府之能,益元陽之氣,堅固骨節,使目明而皮膚之風毒得除”鹽在中醫中非單純調味品,更是一種重要的藥材。
在中醫五行學說中,鹽被歸類爲“鹹味”的食物,與腎經之間存在著對應關係。腎于五行內,歸于水,有滋育潤澤之功。鹽,味咸而通達腎經,有引領藥物直達腎臟之功。同時,鹽尚可軟堅散結,于痰凝成結、痞塊之疾,頗有消散化解之功。此外,鹽還能調元氣,調節人體的機能狀態。于口味濃郁、血壓偏高之症,鹽亦能顯其助益之功。
鹽炒熱敷的功效
把大鹽粒炒熱納于布袋,敷于身體上,是古中醫理療之術。此法可輔血氣通順,使局部筋肉舒緩,毛細血管舒張,推動代謝活躍,使汗液分泌益增,進而顯其逐寒、排出沉積物之效。持之以恒以大鹽粒熱敷,非但能增益免疫力,還能有效緩解失眠多夢、關節疼痛、四肢無力、胃痛、腹瀉、宮寒、痛經等不適症狀。
溫陽散寒,激脾胃生機
此法借炒鹽熱敷于心腹及脊背之處,以資血氣順暢流通,紓解腹部不適之感。《簡便方》:“炒鹽一袋,熨于心腹,使氣透,複以一袋,熨其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一旦遭遇寒氣侵襲,就會導致氣血流轉不暢,引發諸多健康困擾。而鹽炒熱敷恰能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激發脾胃的勃勃生機。當我們把炒熱的鹽袋敷在腹部時,去脾胃的寒邪,增化納之功。同時,熱鹽的溫煦,更可增局部氣血行速,促代謝之速,確保脾胃得獲更周全滋養與復原之力。
緩解失眠多夢
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常爲失眠多夢所擾。而鹽炒熱敷之法,恰可舒解此難。熱鹽之氣溫煦,能寧神定志,使身心得以舒緩,助我們更輕鬆地步入深沉的睡眠境界。長期堅持用鹽炒熱敷敷在腹部和背部,能顯著優化睡眠品質,讓我們擺脫失眠多夢之困。
緩解骨關節疼痛
熱鹽的溫煦之氣,催化局部血脉環流,能透入骨節深處,增提代謝速率,使骨節得享更優頤養與復原。同時,其溫煦之力,尤能緩解關節緊綳與苦楚,讓我們擺脫關節疼痛的困擾。
解决小便不通
《本草拾遺》關于鹽的記載中,有一段尤爲引人注目,“人卒小便不通,炒鹽納臍中,即下”。當炒熱之鹽覆于臍上之時,其溫熱之氣會迅速滲透進體內,作用于肚臍周圍的經絡和臟腑。這種溫熱刺激,能够喚醒體內的陽氣,推動氣血的順暢運行。同時,鹽本身蘊含獨特的滲透效能,能够引領溫熱之氣深透軀體,直擊病痛根源。
針對排尿不暢的困擾,這種溫熱刺激能够溫陽散寒,促膀胱氣化的順暢。而炒鹽納臍中的方法,正以溫熱之力,驅散膀胱之寒,恢復其氣化功能,從而達到促進排尿、舒緩排尿困難的積極作用。
鹽的其他中醫妙用
除了炒熱敷外,鹽于中醫之道,更有諸多令人稱奇之效。例如,采用淡鹽水漱口頗能减輕口腔潰瘍之痛楚,幷助力潰瘍創面的快速修復;適量攝入鹽能够發揮利尿通腸的效能,協助人體排除多餘的水分及代謝廢物;用鹽水敷臉可以清潔皮膚、殺菌消炎、補充水分、收縮毛孔、鎮靜舒緩等。
實際操作
我們需要將適量的鹽炒熱至微微發黃,然後裝入布袋或棉布袋中,敷于皮膚。爲確保熱度持久,可于布袋之外,加裹毛巾或衣物以護之。每次熱敷的時長可隨人所需來設定,一般建議在15-30分鐘左右。同時,須慎控鹽的熱度,以防過熱而灼損肌膚。
鹽炒熱敷雖對多種病症有緩解作用,然而,于肌膚有炎症者、易出血傾向者、妊娠期婦女、心臟病高血壓患者、體表有創口幷發感染者、熱性疾病患者以及關節腫脹的患者而言,此項療法幷不適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