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經絡養生的秘密(十二經之小腸經)

 

小腸經的循行路線

(1)動畫(藍色線條體內循行路線;紅色線條體表循行路線。)

      
 

 

 
【小腸經】的症候

 (1)主要器官與組織:小腸,心臟,胃,膀胱,眼,耳,鼻,喉。

 (2)器官功能:神經,精神範圍,消化,腸功能(營養物之吸收),局部功能。

 (3)主要疾病:痙攣,舞蹈症,嘔吐,便秘,下腹痛,頭痛(太陽穴部份) 顎、膝、肩、臂疼痛,頸部肌肉痙攣,耳鳴,聽力減退, 消化不良,精神官能症,小兒消化不良,虛弱症。
 

(4)外經病候:頸項強直,肩臂外後廉疼痛,掌熱或冷,口乾,口舌糜碎, 咽痛,目痛多汨,頷頰疼痛。

 (5)內臟病候:少腹至鼠蹊部疼痛,心胸部疼痛,大便泄瀉,腹痛有燥屎, 狂顛,鬱悶,驚恐,少腹脹痛,痛連腰部,少腹痛引睪丸。

 (6)亢進時出現的病症:頸、後腦、太陽穴、至耳疼痛,肚臍與下腹部疼痛, 便秘,後肩胛至臂外後廉疼痛。

 (7)衰弱時出現的病症:頷、頸浮腫,耳鳴,聽力減退,嘔吐,腹瀉,手虛弱寒冷,身疲,虛弱症。

(註:十二經脈,入腑臟者,以為內經,行於四肢及皮膚者,以為外經也。

 故經絡病變,或表現為局部的外經病候,或表現為內臟病候,二者往往同時兼見。)

 

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病(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天天守在電腦旁的朋友們通常都會肩膀酸痛,有的人站起身活動一下,很快就恢復如常;而另一些人則會日漸加重,先後背痛,然後脖子也不能轉動,手還發麻。醫院通常診為頸椎病。頸椎病其實多數是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小腸經氣血虛弱所致。觀察一下小腸經的走向就會發現,從脖子到肩膀,再從胳膊到小手指,一路下來,正是你平常出現症狀的部位。

有的人總是愛胸悶、胃堵,還有些人脾氣很急,老是心煩氣躁,動輒要與人嚷嚷,這時就一定要按摩三焦經和小腸經。
有的人不從事案頭的工作,肢體也總是在運動之中,那麼他們心臟供血不足的情況又怎麼檢查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我們知道在胳膊肘的略下方有一根麻筋,小的時候打鬧玩耍經常會碰到它,總會過電般一麻到手。這條麻筋就是小腸經的線路。你可以用拳頭打一下這條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去。如果一麻到底,證明你的心臟供血能力還是不錯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臟已經存在供血不足的情況了。另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測試法,只要行個軍禮,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會不會很鬆弛,鬆弛就是此處氣血供應不足了。這裡正是小腸經,而小腸經是靠心經供應氣血的。




通過了解心臟和小腸經的表里關系,我們不但能預測心臟的功能狀況,還能夠用調節小腸經的方法來治療心臟方面的疾患。由此可見,小腸經就好像是一面反映心臟能力的鏡子。
小腸經上對我們養生非常有用的穴位:







與督脈相通的後溪穴。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八脈交會之穴,這個穴位與督脈相通,可以輔助治療腰痛、腰間盤突出,還對落枕、肩膀痛有一定的療效。這裡再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對於長期在電腦前工作或學習的朋友,每過一小時把雙手後溪穴放在桌沿上來回滾動三到五分鐘,可以緩解調節長期伏案以及電腦對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聰耳明目的養老穴。位置在小臂背面尺側,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顧名思義,養老穴就是專屬於老人的穴位,各位想敬老的朋友不妨讓父母多按按這個穴位,它對老年人的眼花耳聾,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等,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天宗穴定讓你很酸爽

這個有如此巨大魔力的穴位就是天宗穴。天宗穴在後背,所以探查需要人幫忙。

被按者正坐位,上身坐直放鬆,術者用掌根按揉肩胛骨下窩中央(肩胛骨是一塊倒三角形的骨頭,輪廓清晰)。有肩頸疾患之人,此處會有強烈的痛感,並向四周放散。有時候,一指下去,會讓人淚流滿面,那酸爽……但,此時一定要忍住疼痛堅持疏理數日,氣脈暢通后痛感即會消失。



另外,現如今大多數人貪食寒涼之品,連大冬天的也不放過,小腸經很容易積寒。這種情況可以在天宗穴處拔罐留罐10分鐘,如果顏色黑紫,說明小腸經有寒,應該及時將內寒祛除,以免之後形成病灶。所以,不要偷懶哦,在此處進行拔罐術,你我他,都可以,拔兩天、歇一天,至顏色消褪為止。



降血壓、療肩痛的肩貞穴

探查肩貞穴也需由他人幫助,用對側的手操作,即左手置於右肩、右手置於左肩,其餘四指置於肩關節上,用拇指點按腋后皺襞上1寸處(即肩貞穴處),多數人此處有結節,此時忍住疼痛堅持按揉5分鐘,3-5日後結節就會消散。

肩貞穴是小腸經的常見堵塞點,隨時探查可以知曉經絡的暢通情況。此處持續不通,逐漸影響局部的氣血布散,久而久之則引發頸肩痛,因此肩貞穴是治療肩部疼痛的首選穴位,而且根據日本已故針灸大師澤田健的經驗,此穴有降血壓的作用。

小腸經最佳探查、疏通時間下午1-3點鐘,按揉后溪穴、天宗穴,點揉肩貞穴探查,如有疼痛,可在痛點處點、按揉5分鐘。下面要說起的兩個穴位,都不在小腸經上,但是都與小腸(經)有關。

艾灸「關元穴」,增加小腸熱度

小腸又稱「赤腸」,我們也把愛幫助人的人稱為「熱心腸」,看來這小腸與心還真有些關係。沒錯,在經絡學上來說,心與小腸為表裡關係,心屬陽、屬火,那心和腸都應該是熱的。現代醫學也有研究證實:小腸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裡面有各種消化酶,這些酶是食物進行化學反應的催化劑酶,小腸工作好壞取決於腸道內的溫度。最佳溫度為37,溫度過低就會降低消化酶的工作效率而影響營養的吸收,併產生額外的化學產物。

前面也說到,現在人們夏天貪涼直接導致腸內溫度下降,小腸經在肩胛部循行,而寒主收引,肩胛部的氣血運行受到影響,引起肩關節僵硬。

很多年輕人不明此理,還以為是運動量不夠所致,於是有空一頭扎進健身房,直到一身大汗才停下來,緊接著就咕咚咕咚灌一肚子冷飲,以為鍛煉到位了,但其實是形成了惡性循環。如果小腸溫度過低,慢慢影響到心,身體的動能就會不足,看什麼都不陽光,甚至成為抑鬱症的誘因。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艾灸關元穴可以將熱能補充到腸道,恢復小腸的熱度,同時培元固本、補益下焦。

如果有手腳冰涼、小腹冷痛、腰酸怕冷、小便清長、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脈沉細等陽虛不足的癥狀,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每日晨起艾灸關元穴10-30分鐘。每日艾灸1次,待到身體狀況轉好,艾灸關元穴2-3分鐘全腹即有熱感,熱感能持續1-2個小時,視為正常,便可以停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