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種生活方式
文:董洪濤
中醫,源于生活,並且回歸於生活。學習中醫,一定不能遠離生活。因為,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
我喜歡中醫。多年來我學習並實踐中醫,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中醫,不但是一種可以治病的醫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主張人人都要選擇中醫,將中醫變成生活中的必需,讓健康與中醫緊張相聯繫,從中醫去尋找健康與快樂。
一、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
中醫離不開生活。中醫既可以存在於高大上的醫院裡,也可以活躍在田間地頭、屋裡室外、車上路上。只要是我們的生活,就離不開中醫。
其實,中醫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廚房裡的食物各有其不同性味,即是能治病的中藥,比如生薑、大蔥、酒、醋、茶、菜根、鹽、糖等等;經絡穴位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隨時隨地都可按壓或刮痧;我們平時常用的不少成語、四時氣候變化、精神、起居等都可以用中醫理論來分析和解釋。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每天的飲食、運動、情緒等等,都關乎中醫。中醫絕對是每個人生活中的醫學,中醫與生活息息相關。中醫不遠人,遠人的絕不是真正的中醫。
二、中醫的道在低處
為了健康,我推廣大家要多吃本地和本季節所自然產出的食品。從中醫來分析,我們生活在此地,即得此處的地氣;天地之氣到了某個季節,我們生活在其間,亦得其時的天氣。此地此時自然生產出來的食物,即是最適合於我們健康的,因為這些食物亦是得此地此時的天地氣機而化生出來的。
我從中醫理論去理解食物與人的健康,這些理論非常容易理解,是真正接地氣的理論。事實上,中醫本來就是一個最接地氣的醫學。
中醫真正是生活中的醫學,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在低處,中醫即是如此。在生活中體驗中醫,可以隨處隨時享受中醫,中醫理論雖然高妙精微,其實踐卻極接地氣。這樣的醫學才是我們老百姓最需要的。
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我們與世間萬物一樣,皆稟天地之氣而生。天地運行有其規律,這個規律即是道。得道者存,失道者亡。中醫內涵天地之道,中醫借天地之道以分析人的健康與疾病,我們完全可以用中醫理論去分析世間萬物。萬物的變化皆源於天地的變化,天地的變化亦可用中醫理論去推演,學好中醫,即如把握了天地規律。
三、生活中的病苦,多可用中醫來解決
學好中醫,即是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中醫,中醫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模式。
生活中免不了會發生頭痛腦熱,只能選擇西醫嗎?很多時候其實完全可以選擇中醫,既方便又有實效。對於一些簡單常見的病症,用中醫的一個小方或小法即可迅速緩解。比如,在田間地頭找一把草,或施幾根針,就可以解決一個急症。這樣的中醫知識,人人都當知道。
試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風寒咳嗽,用薑汁混合蜂蜜,往往速愈;岔氣脅肋疼痛,按壓對側支溝穴,亦能速愈;說話太多而聲音低沉無力,是肺氣太耗,趕緊含粒烏梅;身體某處紅腫熱痛,馬齒莧搗爛外敷,遠勝服抗生素。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無窮無盡。
中醫非常了不起,因為中醫不但能治病,還能預防疾病,即“治未病”。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必要學些中醫知識,不一定幫助他人治病,但可讓自己和家人健康起來。
而且,中醫源于生活,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中醫既不需要任何的設備儀器,也不是只能在醫院治病,生活中處處可以應用中醫。
作為中醫人,我們學習並實踐中醫,不但要能在醫院裡為患者診治疾病,還要學會在生活中幫助病人。總結成一句話,就是要讓中醫貼近生活,讓中醫融入我們的生活,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小結
中醫不是高高在上的,中醫自然樸實,平易近人,生活中處處都有中醫。中醫的醫理無處不在:太陽東升西降,即是人體陽氣的左升右降;見秋葉黃而落即知金氣收斂,觀春草生而綠即知木氣升發;取類以比象,無器不含醫理。
我主張中醫要生活化,實踐化,簡單化。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無處不在,無處不能用。中醫是實用的,不僅僅有高超的理論,還有實用的臨床療效。而且,中醫是樸素的,簡單的。而且越是遇到大病,越是要尋找到至簡的治療思路和辦法。
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一套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我們應當自豪。學習和傳承祖先的絕學,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若今時我們不去積極傳承中醫,相當於拋棄了往聖先賢的教誨。
讓我們接近中醫,認識中醫,學習中醫;讓我們享受中醫所帶來的健康和快樂;讓我們把中醫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之中。選擇中醫,其實也是一種追求健康與高雅生活的捷徑。我們從中醫中獲取健康,從中醫中找到快樂。我相信,若能選擇中醫,我們的生活必將更美好,我們的人生也將更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