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很忙,其實在人生裡只有一件事是絕對重要的

每天都很忙,其實在人生裡只有一件事是絕對重要的


選自《幸運之書》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


01 在你的人生裡,有很多重要的事,但只有一件事絕對重要


在世俗的眼中,成功與否很重要,健康與否很重要,教育程度很重要,富裕與否也很重要,它們會影響你的整個人生。


這些事情的確都很重要,然而相對而言,它們不是絕對的重要。有一件事比它們重要得多,那就是找到你的本質。這件事超越了你短暫的個體,超越了個人化的自我感。


改變生活環境並不能幫你找到平和,而在最深的層面認清你是誰,卻可以。


如果在來世,你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誰,那麼即使輪回轉世也無法幫到你。


在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我”或者“我們”的個人感覺,這掩蓋了你的本質。如果你無法認清自己的內在本質,終其一生,你都在製造痛苦,就是這麼簡單明瞭。






有時很多常用的表達,甚至語言結構本身都揭示一個真相:人們並不知道自己是誰。你說“他失去了生命”或者“我的生命”,聽起來好像生命是一件你能擁有或丟失的東西一樣。


事實是你並不擁有生命,你就是生命本身,是萬物合一的生命,是遍及整個宇宙的合一的意識。這個意識以一顆石頭、一片草葉、一隻動物、一個人,一顆星星或一個銀河系的短暫形式來體驗它自己。你能在內在感受到自己已經理解了這一切嗎?你能感受到自己就是這一切嗎?


你需要時間來完成生命中的很多事情,比如學習一項技能、建造一座房子、成為一個專家,或泡一杯茶。

然而,對於生命中最根本的事,時間是不起作用的。這件事就是自我覺醒,需要你超越自我,超越你的姓名和肉體,超越你的過往和故事,去認清自己到底是誰。


 

02 你無法在過去或未來找到自己,唯一能找到你自己的時刻就是當下



當你看著一棵樹,你瞭解了這棵樹;當你有一個想法或感受,你認識了這個想法和感受;當你有一個喜悅或痛苦的經歷,你體驗了這種經歷。這些只是看起來正確無誤、平淡無奇的陳述。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們的結構包含了一個微妙卻又基本的錯覺,當你使用語言時,這個錯覺無法避免。思想和語言創造了一個明顯的二元論和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個體。


事實是,認識那棵樹、那個想法、那個感覺或經驗的人,並不是你。這些事物和感受來源,是你的意識或覺知。當你經營自己的人生,你能看清自己就是意識本身嗎?你生命的全部內容在這個意識裡,一一呈現。


你說:“我想瞭解自己。”你就是主體,你就是認知,是萬物得以被瞭解的意識。意識無法瞭解意識,意識包含了所有需要被瞭解的東西,是一切認知的起源。這個“我”,這個主體,無法再把自己變成認知或意識的客體。


所以,你無法變成自己認知的一個客體。當你在心裡把自己當成一個客體時,虛假的小我身份便產生了。“這就是我”,你說。於是你就開始和自己建立一種關係,告訴自己和他人你的故事。


當你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永恆的平和感便油然而生,充滿生機。你可以稱之為喜悅,因為充滿生機的平和正是喜悅的特點。這是認識到你就是生命本質的喜悅,你就是在生命擁有形式之前的本質;這是存在的喜悅,你可以以真實的自己存在。






就像水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一樣,意識也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可以被“固化”成物質,“液化”成大腦和思想,或“氣化”成無形又純粹的意識。純粹的意識呈現之前是生命,這個生命通過你的雙眼觀看這個世界,因為你就是意識。認識到這點,你就能在萬物之中發現自己。


這是一個完全清醒的覺知狀態。你不再是一個承載著沉重過去的實體,不再是詮釋一切經歷的概念螢幕。停止以詮釋的方式觀察這個世界,方能覺察到事物的真實本質。語言所能表達的無外乎是:有一個警覺的寧靜領域,知覺在此產生。經由你,無形的意識覺察到了它自己。


很多人的生命被渴望和恐懼所驅使。渴望是需要給自己增加更多的東西使自己更加完整;恐懼是害怕因為失去什麼東西而變得弱小和遜色。這兩者掩蓋了一個事實:存在無法被給予或奪走。此刻,完美無缺的存在已屬於你。


 

03一次只做一件事


無論何時,如果可以,請你“觀察”一下你的內在,看看自己是否無意識地製造了許多衝突,你內在與外在的衝突,你的思想和情感與那一刻你所處的外部環境的衝突。你能感受到內在和外在的現實情況相對抗時,是多麼的痛苦嗎?


一旦你認清這點,你也就意識到,現在你可以自由地放棄這徒勞的對抗,放棄這內在的戰爭狀態。


如果用語言表達出每個時刻你內心的真實感受,那麼每天你要說多少遍“我不想在這裡”?當你被迫無奈地待在你所處的地方,如堵車路段、工作場所、候機大廳或一個人身邊,你會是什麼感受?






當然,有些地方你的確可以一走了之,甚至這是最合適的選擇。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離開並不是一個選項。在上述所有的例子中,“我不想在這裡”的感受根本毫無用處,給你和他人徒增不快。


俗話說:“既來之,則安之。”換種說法是:“身之所在,即心之所向。”接受這點真的很難嗎?


你真的需要在心裡給每一個感知、每一個經驗貼著標籤嗎?你這幾乎狀況百出、矛盾不斷的人生,你真的要和它建立一個應激反應式的喜歡或不喜歡的關聯嗎?或者這只是一個根深蒂固卻可以被你打破的思維習慣?要打破這一習慣,你什麼都不必做,只需允許這一刻以它真實的面貌呈現。


這個習性反映的“不”能夠加強小我,而“是”可以削弱它。所以你的形式身份,即小我,無法在臣服中倖存。


“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沒錯,但是你做的這些事情品質如何?開車去上班,談客戶,操作電腦,打雜跑腿,你的日常生活就是處理無窮無盡的瑣事。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投入了多少?


如果你察覺到這些不情願,你能放下它,並全然投入到所做的事情當中嗎?


“一次只做一件事。”禪宗大師如此定義禪的本質。

一次只做一件事意味著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當中,全神貫注於這件事。這是一個臣服的行為,也是一個被賦予力量的行為。


 

04 全然地接受,是對自己最大的祝福



全然接受現實情況,會把你帶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在那裡,你的內在狀態和自我感,都不再依靠大腦或“好”或“壞”的評價。


當你對“如是本性”俯首稱“是”時,當你全然接受了這一刻時,你會感到內在有一種平和的空間感。


表面上,你或許依舊會因為陽光燦爛而心花怒放,因為陰雨連綿而愁眉不展,或許依舊會為贏了百萬大獎而歡呼雀躍,為傾家蕩產而悲痛萬分。然而,無論是開心快樂還是難過悲傷,都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它們只是你存在的表面上浮過的漣漪。不論外在條件的性質如何變化,你的內在始終平和、泰然。






對現實情況說“是”揭示了你內在的一個更深的層面,它既不依賴外部條件,也不依賴思想和情感不停波動的內在條件。


當你認識到所有經歷短暫易逝的本質,認識到這個世界無法給你任何具有永恆價值的東西時,臣服也就變得異常簡單。你依舊會和他人相遇,會捲入各種經歷,參加各種活動,但是卻沒有了小我的欲望和恐懼。換言之,你不再期待某種情形、某個人、某個地方或某件事來滿足你,帶給你快樂。它們轉瞬即逝、並非完美的本質被你全然接受。


令人驚奇的是,當你不再對它們抱以不合理的期望時,每種情形、每個人、每個地方和每件事都變得令人滿意,而且更加和諧、更加平和。


當你全然接受當下,當你不再和現實情況爭辯,強迫性的思考會逐漸減少,並被警覺的寧靜所取代。你完全清醒,然而大腦卻不再以任何方式來標注這一刻。這內在的不抵抗狀態,帶你進入比人類大腦無限偉大的無條件的意識。


這浩瀚的智慧通過你傳達它自己,並由內而外支持你。這就是為何當你放下內在的抵抗時,反而時常發現周遭的一切變得更加美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