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在每年的陽歷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為180度開始。歷書記載:「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二月陽中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八月陰中收聲」,所以不再打雷了。《禮記》注曰:坯,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份,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金菊正黃。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
南方的氣候由這節氣起才始入秋。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秋分的季節與五運六氣
《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白話意思是:秋季的三個月稱之為「容平」,這是因為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所以秋天是「收」的狀態。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應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時間一致,要保持神志的安寧,減緩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秋天季節充滿著肅殺之氣
秋季養生,心念要收斂不要往外追逐,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秋天養生之道。如果違逆了這個原則,就會傷及肺臟,冬天就要發生疾病。
2022而整年就五行而言「木運太過」。黃帝內經提到,基於五行原理,木氣太旺時,容易生氣、暈眩、肋痛且頭痛。脾土受其剋害,容易得到脾胃病,例如:肚子脹氣、食慾不佳、消化不良、身體沉重無力、腹瀉...等等。
而在泉「厥陰風木」,主導下半年的氣場,可見 2022年下半年就養生而言,必須特別專注於體內「肝膽火氣」太旺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秋分節氣之後處於五之氣的範疇(9月22日-11月23日),本月主氣運行「陽明燥金」,客氣運行「太陽寒水」,秋分之後要注意防範中醫的肺臟疾病以及各種外感風寒證候,這是很容易感冒且得到肺病的季節。
秋分節氣常見的症狀或疾病
秋分時節處於秋天,支氣管哮喘發病的機率很高,原因是因為秋季很容易出現肺病,秋季的「燥邪」很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等症狀,本月出現主要症狀列之如下:
1. 體內發熱與燥熱感、深夜或清晨自動醒來
進入秋天之後,許多人在深夜或清晨(3-5點)時會開始自動醒來,之後就無法睡眠。這可以從肺經、大腸經過旺的能量看出來,肺經的運行時間就是在夜間3-5點之間。
同時,運用經絡檢測會明顯看到少陽經(三焦經、膽經)、陽明經(大腸經、胃經)能量依然很高,加上2022年木氣太旺,火上加火的狀態下,睡眠不佳狀況會更加嚴重。
2. 各種呼吸道疾病(肺病、咳嗽氣喘、鼻病)
由於「肺為嬌臟」,若與其他臟腑比較起來,是很容易受傷的。只要體內的燥氣或熱氣開始增加,就會開始咳嗽,嚴重時出現胸悶、氣喘不上來的現象,這都是秋天容易出現的症狀。同時本月胸部氣血經絡阻塞嚴重,更容易出現肺部問題。
進入秋天之後,早晚溫差大,過去體內的陽虛經絡型態又逐漸形成,由於肺經與大腸經能量過旺,容易出現口鼻相關症狀,例如:過敏性鼻炎、鼻子乾燥、打噴嚏、流鼻水症狀。
這時候夏季的「暑濕」之氣依然旺盛,天氣炎熱依然容易出汗,而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流汗過多就會自然消耗心臟的陰液,導致心陽更加旺盛,所以會出現許多上火症狀。
由於「肺為嬌臟」,在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濕熱,火熱之氣很容易剋金,因此很自然地會想要咳嗽或氣喘。再加上本月脾虛(土虛)無法生金,肺部更加虛弱,更需要注意肺部的保養,而其根源就是脾胃病。
外感熱病之後最容易出現肺陰不足證
很容易出現「肺陰不足證」,出現咳嗽乾咳、喉嚨乾癢疼痛、呼吸氣短、氣喘、口渴口乾、有痰咳不出來...等等。秋季肺陰不足,結合外在的流行病毒,很容易出現各種感冒症狀,也將推動疫情的流行。
3. 心悸、心律不整、心臟病
由於8-9月心經與心包經能量降到最低點,多數人胸部阻塞嚴重,容易出現不可預期的心悸、心律不整或是心臟病、中風或不明原因猝死的可能性,不可不慎!
同時,天氣愈冷時,心經與心包經的左右差距會加大,更容易出現各種心臟疾病。
4. 全身疼痛、各種關節炎開始出現
進入9月之後,脾經與膀胱經虛證的現象依然嚴重,再加上體內其他陽經也能量不足,一定比例的人在早上起床都會開始脖子痛(落枕)、膏肓痛、上背痛、下背痛、臀部痛(坐骨神經痛)、膝蓋痛、大腿小腿痛...等等,找不出原因卻又難以改善。
進入白露節氣前後,許多人的膽經與胃經開始出現虛證,因此開始會出現各種路線上的疼痛。最常見的就是偏頭痛、肩頸酸痛、肋痛、腰痛(下背痛)、大腿與小腿外側或前側痛、膝蓋前側或外側痛、外腳踝痛...等等。
5. 憂鬱、疲倦乏力、沒有食慾
西方人有一個名詞叫做秋季憂鬱(Autumn blues),不少亞洲的醫院也發現這個現象,進入秋天之後憂鬱症大增,這可能源自於秋天特有的「肅殺之氣」。
秋季是憂鬱症發作的季節
由於本月脾虛現象加速嚴重,因此食慾通常會減退,到了吃飯的時間不想吃飯。由於吃得少,自然會感到疲倦乏力,沒有精神,這也是造成憂鬱的主因。
2022年有一位女士,到了7月底8月初時就出現幾乎沒有食慾的狀態,身體開始變瘦,月經遲遲不來。這位女士說:「我的脾經從6月就已經虛到8月,也應該是爆發疾病的時候了」由於這位女士每天都深夜2-3點才入睡,所以脾經根本無法提升。
由於本月暑濕之氣還是很重,暑濕侵入體內最容易出現頭暈、頭重現象。這是因為濕性之氣重濁粘膩,容易停留在體內,阻礙陽氣的活動,造成通往頭部的陽經經絡沒有能量,形成頭暈、頭重現象。
6. 流行性病毒感冒
現代醫學透過大數據研究發現,秋冬是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季節,12月到達高峰。雖然初秋之時還不明顯,但是卻會已經出現端倪。
而事實上,台灣的疫情在2022年進入秋季之後,又再度爆發,確診數量開始明顯提升,至少有1/4的人會重複感染。
從秋分之後多數人將開始出現冬天時的陽虛經絡型態,如果可以運用溫陽相關的養生法加以防範,自然可以增強免疫力,以面對今年冬天即將到來的「新型變種新冠病毒」及「新型變種流行性感冒病毒」大爆發!
7. 口乾、喉嚨乾、舌痛與口腔潰瘍
初秋的燥氣與火氣同時存在,同時大腸經與肺經居於實證,很容易出現火氣相關症狀,由於這兩條經絡與口鼻相關,因此很容易出現口腔相關症狀,這是本季節的常見的現象。
尤其2022年的8-9月,主氣運行「太陰濕土」,客氣運行「陽明燥金」,更容易出現各種脾胃燥火症狀。
8. 各種皮膚病
秋季同時也是各種皮膚病的好發季節,許多人會出現皮膚瘙癢,皮膚乾燥、掉頭髮、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由於「肺主皮毛」,這個季節肺經與大腸經異常造成體內的皮膚出現不明原因的搔癢。
9. 大小便異常症狀
由於脾虛在本月依然嚴重,同時加上燥氣,很容易出現大便乾燥便秘現象。如果又加上濕熱之氣,會出現「脾虛腹瀉」現象,大便有時候會很軟,有時候水瀉,有時候甚至會看到沒有消化的食物,多吃一點油膩食物,就會大便次數增多。
10. 肝臟疾病復發
不論從五行理論、病毒傳播與經絡數據都可以印證,秋天是肝病容易復發的季節,但是不是西醫所定義的肝病。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容易疲倦、面色暗沈、皮膚偏黃、口臭、消化障礙、腹脹、噁心且食慾不佳、尿色偏黃、偏暗...等等。
秋分開始,人們的秋燥症狀一般屬於涼燥。秋分之前有暑熱的余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不僅使氣溫變化劇烈,而且使氣溫速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當然,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這兩種類型的秋燥臨床癥狀是不同的,需請醫生對癥治療。
秋燥症是由於體弱,身體的保溫與散熱機能不能很好地隨天氣、氣候的變化而產生的類似於病態的一種生理反應。要防止此癥,就得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適應氣候變化。秋季鍛煉身體,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調節飲食,應以清潤、溫潤為主,如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不注意防護和飲食、生活規律,就會引發相關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還要注意講究心理衛生,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秋天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復發,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的復發,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則會加重危險。敬請大家多加注意。
秋分節氣的精神養生
在精神養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同時精神情緒上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節時,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練健身操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身,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分節氣的飲食養生
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食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
• 秋季忌食辛熱香燥的食物:進入秋天之後如果吃太多蔥、蒜、八角、茴香、辣椒…等辛辣的食物,會加重體內的火燥之氣而傷陰,使燥邪侵犯人體與肺部。
•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癥,根據各人體質可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蜂蜜、杏仁、麥門冬、川貝、白芝麻、枸杞、豆漿、梨子、蘋果,都是能滋陰潤燥的食物。或吃帶有膠質的食物,例如:海帶、山藥、秋葵及菇類,早晨可以食用粥類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 注意保養脾胃,飲食勿過飽:進入秋天脾經能量明顯低下,應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甘味)以養脾。秋天飲食不要吃得太飽,可少量多餐,否則吃太多很容易出現胃脹氣。
• 秋季忌食過多寒性的食物:由於秋季開始之後寒氣漸增,脾胃經絡開始陽虛,不利服用瓜果類偏寒性食物或飲用冰水飲料,以免損傷脾胃陽氣而造成腹瀉。
• 食用白色食物或中藥入肺:由於白色入肺,所以秋天可多吃枇杷、蜂蜜、蓮子、水梨、甘蔗、蓮藕、白芝麻…等食物。或是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中藥材。尤其是「白蘿蔔」可以多吃,民間有所謂「秋後蘿蔔賽人參」的說法,就是在秋天之後吃白蘿蔔。
• 食用祛濕作用的中藥材:由於這個初秋的時候經常出現濕熱,可以食用:薏苡仁、綠豆、陳皮、茯苓、甘草、黨參…等等中藥材去濕氣。
秋季養生多吃4種秋季盛產食物,抗癌還可助消化
1.文旦,文旦富含膳食纖維。
文旦除了富含鉀、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營養,還具有一項特別的成分「柚皮苷」,可幫助調節血壓、抗發炎、降低血液黏度。
2.水梨,水梨可緩解便秘。
水梨屬於高鉀、高纖的水果,成分之一的「果膠」有促進消化系統、順暢排便等功效,受便秘困擾的民眾不妨試試。
3.青蒜,青蒜有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功能。
「蒜素」有抗菌作用,可抑制如幽門螺旋桿菌等多種病毒,同時也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4.蓮藕,蓮藕有抗癌、保健視力等多種功效。
蓮藕中含有單寧酸、兒茶素等抗癌物質,其中「類胡蘿蔔素」還可保護視力、保養皮膚,好處多到數不完!
5.白木耳,潤肺養胃
味甘淡,性平,無毒。具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氣和血、補腦強心的功效。
冰糖白木耳蓮子飲
材料:白木耳30克、蓮子5克、紅棗2枚、冰糖少許。
料理方式:將銀耳、大棗、蓮子文火煎如稠汁狀,加冰糖服用。
6.芋頭,味甘,性平,益脾胃的功效。
芋頭粥
材料:米1杯、芹菜1小把、香菇5-6朵、芋頭1顆、少許薑末。
料理方式:先將薑末和香菇和芋頭炒香,後加入米燉煮,最後放少許芹菜。
7.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的功效。
蜂蜜柚子茶
材料:紅茶茶包1個、柚子1/4顆、少許蜂蜜。
料理方式:鍋中放入適量清水,清水加入柚子皮和冰糖,煮10分鐘。再加入柚子肉,用小火熬煮。同時500CC熱水沖泡紅茶茶包,燜泡5分鐘後,依個人口 味混合柚子醬與紅茶飲用。
注意:某些西藥藥物和柚子會有交互作用,服用前請詢問藥師或是醫師。
秋天食補3大族群要注意
由於秋分開始之後,除了氣溫開始變涼之外,也較為乾燥,因此,對於以下3大族群的朋友們,林俐岑也給予一些飲食上的建議:
1. 患有呼吸道問題的人
可以適量食用一些可以滋潤呼吸道、益肺潤燥的食材,像是白木耳(銀耳)、山藥、秋梨、蓮藕、蓮子等,都可以滋身養肺,溫補身體。
2. 腸胃道敏感、皮膚敏感的人
建議除了飲食方面少吃辛辣刺激性等麻辣食物、或是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像是咖啡、濃茶、甜食、冷飲、油炸、高油麵包蛋糕等,溫和飲食為宜,也可以使用苦茶油做些料理,可以滋養胃部、減少發炎,但畢竟仍是油脂避免過量攝取。
3. 心情鬱悶,患有憂鬱的人
建議除了飲食攝取具有抗憂鬱作用的魚油,像是秋刀魚、鯖魚等,增加五色蔬果的攝取,此外,像是乳品、雞肉、鮭魚等,都含有豐富「色胺酸」以及維生素B6,可以幫助增加腦中血清素的含量。
此外,足夠的「鈣」可從乳品、小魚乾、板豆腐、杏仁果、高鈣芝麻粉、花椰菜、芥藍菜等食材中攝取;而深綠色蔬菜、堅果也是「鎂」的良好來源,均可以穩定我們的情緒喔!
秋分經絡養生法
由於秋分之後,膽經與胃經開始轉換成為虛證,相關陽虛症狀逐漸顯現,這裡建議幾個方法如下:
1.
按摩肺經與大腸經:由於秋分之後肺經與大腸經氣血旺盛,同時秋天燥氣傷肺,如果可以經常按摩這兩條經絡與「合谷穴」、與「太衝穴」(四關穴),可以平衡這兩條經絡,達到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的效果。
2.
開始敲膽經及進行溫陽養生:由於本月氣溫開始降低,將明顯出現冬天時的陽虛經絡型態,膽經能量減弱,記得要每天敲打膽經,減少因為膽經氣血不足所產生的各種症狀。由於膽經與胃經經常是一起虛證,所以也可以順便敲打胃經。
少吃生冷食物,多喝乾薑茶。9月白天天氣雖然熱,卻應少待在冷氣房,增強免疫力增強以應付即將到來的流感或新冠變種病毒流行季節!
3.熱薑水泡腳並按摩肝經、膽經、胃經與脾經:所謂「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本月膽經與胃經能量開始虛弱,腳會開始變冷。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與各種疾病的元凶。
每星期請運用熱薑水泡腳之後,如果還可以按摩「太衝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按摩小腿各部位可以迅速增強脾胃經能量,改善脾胃消化障礙。
4.每天進行仙人揉腹養生:由於現代人的許多慢性病,都是源自於胸部與腹部的臟腑與經絡氣血阻塞,因此進入秋季之後,每天按摩腹部來改善健康,是CP值最高的養生行為。
5.練習瑜珈呼吸法:秋天肅殺之氣嚴重,自然界陽氣變化也從「長」的狀態轉向「收」的狀態。此刻如果可以收斂心思,平時坐臥與睡覺之間,可以經常調和呼吸,動作不急不緩,呼吸均勻有序,氣自然就和順,心情也會平靜,身體自然會健康起來。
春華秋實,在繁茂的秋收季節,祝福大家快樂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