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熱水”並不是一句簡單的敷衍!

中醫告訴你,“多喝熱水”並不是一句簡單的敷衍!

 

本次內容,來自徐文兵先生的新作《知己》。


地球表面70%都是水,人的體重70%以上也是水。前者說的是面積,後者說的是品質,兩者本不相干,但一般人常舉例用來曉之以理,說明天、地、人相感相應的道理。


確切地說,占人體體重七成以上的並不是水,而是體液。你剛喝了一瓶水停留在胃裡,或者你憋了一泡尿存在膀胱裡,這就不能算是體液。前者有待人身轉化、吸收變成體液,而後者則是體液代謝以後排出的廢水,有待排出或被吸收再利用。


當今社會,無論上智還是下愚,大多用簡單、粗暴的思維,把水等同於體液,把人當成了試管,以為灌進去水就會直接變成體液。所以就出現了無論大事小事、無論何種疾病,多喝水成了萬能利器,甚至衍生出了每天要喝8杯水、早晨起來先喝一杯水等諸多養生保健的謬論。


其實用腳趾想想都會明白,水需要被溫暖、消化、過濾、吸收以後才能變成體液。





首先,水不是體液的最顯著區別就是溫度,人的體溫是36.5攝氏度,你喝冷水、冰水,或者直接嚼冰都需要用腸胃把它融化、加熱到與體溫相同的溫度才能被吸收利用。


這需要消耗人體內部的熱量,碰上腸胃溫度低的人或一時喝進大量冷飲的情況,冷水暫時不能被加熱,反而會冷卻、降低周圍組織的溫度,造成組織液的凝滯,阻止腺體的分泌。


具體過程和資料可以參考冰敷的效果。最終的結果就是,喝冷水不僅不能補充體液,反而阻礙了體液的循環,出現越喝越渴的情況。
或者出現胃裡“咣咣”有存水,而口腔卻極度乾燥的症狀,中醫稱之為水氣病,日本漢方醫生直接稱之為水毒。


中國人歷來主張喝開水、喝溫水,除了衛生、消毒、滅菌的因素外,喝熱水能方便人體消化吸收,快速促進津液生成。喝水並不直接解渴,生津才能止渴。

只要能生津,不喝水也能解渴,想想望梅止渴的故事就不難明白其中的道理。相較喝冰水,喝熱水不僅不會消耗腸胃能量,反而能補充熱量,一方面補充水分,另一方面促進體液代謝迴圈,“津津有味”“津津樂道”就是體液得到補充的表現。


早年間沒有冰箱的年代,北京人在三九天鑿冰、切塊存放在房山的溶洞裡,到了夏天拉到城裡去賣。


趕馬車運輸冰塊的人一路辛苦顛簸,燥熱焦渴難耐,進了城往往都要敲開街坊或茶鋪的門向主人或店家討口熱水、熱茶喝,喝完了作為回報,敲下幾塊冰給恩主。


拉車的人自己車上有冰,為什麼不去吃冰解渴呢?擱現在,誰都不理解,夏天大家不都是買冰棍兒、冰淇淋吃嗎?其實沒啥不好理解的,吃冰棍兒解決的是心理問題,吃冰棍兒不解渴,甚至越吃越渴的感覺估計誰都有過。


天熱時喝杯熱茶,回甘的感覺就是有了唾液分泌,再喝,頭面、體表輕發汗,發散燥熱。繼續喝,腋下生風的感覺就是腋窩出汗了。腋窩是手少陰心經第一個穴位極泉穴的所在,這裡出汗或分泌出狐臭黏液,擾心的熱毒就有了發洩出口,內心的燥熱煩悶就會消散,達到“心靜自然涼”的目的。





同樣的道理,夏天悶熱潮濕的時候你可以圖一時痛快沖個涼水澡,洗過之後會感到長時間的燥熱;而同樣狀態下洗個熱水澡,換來的卻是長時間的清涼。


現在又有個別人叫囂指責說,中國人喝溫水和開水是陋習,是當初衛生、滅菌、消毒不嚴格的產物,現在衛生條件好了,就要學外國人喝冰水、喝涼水,甚至提出來月經和產後喝涼水、喝冰水也沒事。


這種無視人種、種族差異,驟然改變幾千年來形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做法,只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事實上,中國人到北美留學或工作生活,一般不到兩年都會罹患花粉症,這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有直接關係。


在美國,日常生活中接觸的都是冰水,有些學生為了喝熱水帶保溫杯上學都不被允許,因為學校擔心熱水會造成燙傷。
再加上冷飲,尤其是碳酸冷飲和冰牛奶的攝入,使得中國人溫暖的腸胃逐漸冷卻,胃腸道腺體分泌功能衰退,腸道各種消化酶遇冷失去活性,這就造成了很多營養物質未被充分分解、消化就被吸收,成為過敏原,誘發人體產生變態反應,出現各種過敏症狀。


在現代醫學對抗性的診療思路指導下,醫生不讓患者反思自身飲食習慣的問題,而是去查找過敏原,找出一個個的敵人,然後就建議患者儘量不去接觸、呼吸或攝入相關物質。但是無論醫患都沒想過,為什麼以前不過敏,現在卻過敏了?應當追究過敏原的責任,還是追究受體的責任?現代醫學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思路也很可笑,只是壓制人體的過敏反應。所以,很多所謂的抗過敏藥都有嚴重的副作用,造成人反應遲鈍、嗜睡,甚至昏迷。北美也出現了很多駕駛員因服用抗過敏藥而打瞌睡誘發的車禍事故。


事實上,很多過敏患者在回國以後過敏的症狀逐漸減弱,甚至不治而愈。原因不是過敏原消失了,而是因為飲食生冷的習慣得以糾正。


不渴不喝,喝必熱飲,飲則三口,是為有品。不是窮講究,而是這麼喝水才能快速轉化為津液。


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喝工夫茶的杯子為什麼那麼小,賈寶玉也把“咕嘟”喝水的劉姥姥稱為牛飲。這不是文化差異,是進化差異。


與喝冰水的人不同,有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習慣喝滾燙的水。現代醫學發現,這種人的口腔癌、食道癌和胃癌的發病率遠遠高出普通人。這一論斷也嚇壞了很多人,他們因此不敢再去喝開水。


其實這一論斷是典型的顛倒因果,不是習慣喝開水的人容易得癌症,而是容易得食道癌、胃癌的人喜歡喝滾燙的水。


中醫診療超越了物質層面,進入到了能量和資訊的高度,因此虛、實、寒、熱的概念貫穿始終。人的體質不同,對寒、熱、溫、涼的感覺體會也不同,有的人皮糙肉厚,有的人弱不禁風。


臨床上看到很多陰寒內盛的患者,自述無論多熱的飯菜、湯水喝到嘴裡就能變涼。這些人經過治療,吐出很多冰涼的黏痰濁涎以後,這種陰寒的狀態和感覺才會消失。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為滋生腫瘤提供合適的條件。


津液不同于飲進去的水的第二個特點是,水飲必須經過胃腸黏膜過濾以後才能初步變成人的體液,這也是人體主動消化和吸收的一個過程。


胃腸黏膜本身就是一道防線,如同國門的邊防檢查和海關的功能一樣,過濾、吸收自己需要的,排斥對自己不利的東西。


同時這道防線也管控著體內的津液,禁止或有限度地分泌或滲出津液。可以想見,如果這道防線失靈,相當於沒有邊防、國門洞開、精英流失、外邪亂入,相當於國家的身體就危在旦夕了。


身六腑中的三個腑,胃、小腸和大腸承擔了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黃帝內經》說,胃是“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小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能夠“泌別清濁”,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水飲入口後,口腔和咽喉乃至食道黏膜都會被滋潤,會少量吸收水分。水飲入胃,被胃溫暖柔化,送到小腸。胃主要是分泌黏液和胃酸,付出多、吸收少。胃壁偏厚,並不直接吸收水分。


很多人飲水過多或單位時間喝水太多,會將大量水液存儲在胃中,稍微一動,就能聽見肚子裡的“咣咣”水響。這樣做會把胃壁平滑肌拉長,時間長了會造成胃壁弛緩或胃下垂。有些人被診斷為瀑布型胃,大多是飲食不節造成的。


更大的痛苦是,這些人喝了一肚子水,但是不被消化吸收,口中還是焦渴難耐,這就是水氣病,發展嚴重了,先傷胃、後傷心。舌頭胖大出現齒痕,患者還會出現很多心臟病症狀,比如心慌心悸、胸悶胸痛,甚至有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


除了提醒患者本人必須要改變不良的飲水習慣外,中醫治療水氣病主要用溫陽利水的方法,代表方劑有苓桂術甘湯、五苓散和真武湯,也可以艾灸或點按針刺水分穴,具體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有意思的是,古人發現了能促進水飲被消化、吸收、代謝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人工製造甘瀾水,在《湯液經法》乃至後世的《傷寒雜病論》中有詳細的論述。


具體做甘瀾水的方法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從精氣的角度來講,這是將人氣注入到了水中,使水的能量更豐富、更靈動,從物質層面上講,這樣做打破了水的分子團和長鏈分子,使得水分子更容易滲透進入到人體。


小腸是真正吸收水飲的器官,小腸壁薄,血管和淋巴管豐富,小腸又容納了豐富的消化液和消化酶,這些活力元素溶解在飲食中,再被小腸溫化吸收,水飲就脫胎換骨變成了真正的津液。


大腸是吸收、挽留水飲的最後一道防線,殘渣餘孽、濁水汙物在大腸中被腐蝕發酵,化腐朽為神奇,是製造精氣的主要場所。


很多人視大腸為污穢場所,每天和大便較勁,恨不得天天洗腸、清腸,殊不知在屎尿中,沒有糞便的發酵滋生,人會少了一大半精血來源,連好漢都經不住三泡稀。


利用結腸和直腸黏膜吸收水分和藥物,就是現代醫學用的肛門栓劑和灌療法的基本原理。


水液和藥物通過直腸上靜脈,經門靜脈進入肝臟代謝後再迴圈至全身;也可以通過直腸中靜脈和直腸下靜脈及肛管靜脈,繞過肝臟直接進入血液大循環;


還有就是,通過直腸淋巴系統吸收後,通過乳池、胸導管進入血液循環。直腸給藥的好處是:防止或減少藥物對肝臟的毒性及副作用。


我喜歡看《荒野求生》,其中有一集講的是貝爾來到海上鳥島,沒有乾淨的淡水,只有和鳥糞混雜在一起的雨水。這種水如果喝,那只能引起強烈的嘔吐,別說補充體液,恐怕會流失更多的體液。


貝爾是個行家裡手,他用飲料瓶灌上收集來的鳥糞水,然後接上膠皮管,插到自己的肛門裡面做灌腸,這同樣能利用直腸黏膜過濾、吸收水液。


而且大家都是糞,誰也不嫌棄誰,沒有噁心痛苦的反應。這個方法值得在應急的狀態下借鑒使用。


水飲經過胃腸道溫暖、過濾、消化、吸收進入人體成為津液,津液進一步被細胞吸收成為細胞液,被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被血管吸收成為血液,被骨骼吸收深入骨孔成為骨髓、腦脊液、腦髓。稀薄清澈的體液被稱為津,粘稠的被稱為液。


津液被人體吸收利用以後,重新組合並通過腺體分泌出來,為人體利用。比如,血液經過肝臟代謝分泌出膽汁,平時儲存在膽囊中。胰腺分泌胰液,內含豐富的消化酶,當人進食的時候在十二指腸排出,在小腸中參與食物的消化、分解。


再比如,胃壁分泌胃酸和黏液,胃酸用於軟化和分解食物中的纖維,胃黏液用於保護胃壁不受胃酸和消化酶的腐蝕。大腸、小腸的腸壁本身也有類似的分泌物,平時用於保護黏膜、滋養益生菌,病時可攜帶毒邪排出體外。


對外而言,眼睛有淚腺,人激動和感動的時候無論是悲傷還是高興,眼睛會變得濕潤,眼淚奪眶而出。還有的眼淚通過鼻淚管流到鼻子裡,搞得人涕淚交流,進一步通過鼻咽管流到嘴裡,使人嘗到了眼淚的苦、澀和鹹。


人的氣管、支氣管、咽喉、鼻腔平時分泌黏液滋潤黏膜,通過纖毛蠕動排出痰涎、鼻涕。若沒有津液的滋潤,鼻腔乾燥出血,呼吸就變得艱難、痛苦。
人最重要的津液來自唾液腺,小的唾液腺散在於口腔黏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





大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共3對。唾液的70%由下頜下腺分泌,25%由腮腺分泌,5%由舌下腺分泌。


唾液中的水和黏液起潤滑口腔的作用,唾液澱粉酶可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唾液中還含有溶菌酶。正常情況下,唾液一天的分泌量約為11.5升,唾液不僅對消化有很大作用,還與味覺、語言、吞咽等功能,以及口腔衛生、保護黏膜和齲病預防有密切關係。


人體津液最大的分泌代謝腺體是汗腺,它們遍佈於全身的皮膚中,汗腺是單曲管狀腺,分泌部為較粗的管,位於真皮深層和皮下組織中,盤曲成團,管腔小。


導管較細而直,開口於皮膚表面。汗腺細胞分泌的汗液除含大量水分外,還含鈉、鉀、氯、乳酸鹽和尿素。汗液分泌(出汗)是身體散熱的主要方式,對調節體溫起重要作用。外界濕度高時汗腺分泌旺盛,可散發身體大量的熱。


人體還有幾種大的汗腺,主要分佈在腋窩、乳暈和陰部等處。這種腺與上述的外泌汗腺不同,分泌物為較黏稠的乳狀液,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類等,分泌物被細菌分解後產生特別的氣味。

分泌過盛而致氣味過濃時,則發生狐臭。這種腺體在性成熟前呈靜止狀態,青春期後由於受性激素的刺激,分泌活躍。


說到津液就不能不提到乳汁,中醫認為,乳汁是母體精血所化,是滋養哺育嬰兒的最重要營養物質。乳汁無疑由乳腺分泌,女性分娩以後乳腺能夠在催乳激素的作用下分泌乳汁。


乳房腺體由1520個腺葉組成,每一腺葉分成若干個腺小葉,每一腺小葉又由10100個腺泡組成,這些腺泡緊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圍,腺泡的開口與小乳管相連。

一般哺乳期的婦女處於閉經狀態,人的精血是有限的,一旦同時支撐兩個方面的損耗,月經來潮只能意味著乳汁的下降。所以我們一般建議產婦在月經來潮後及時斷奶。


人體的津液還包括生殖腺的分泌物,比如男性的前列腺液和精液,以及女性的前庭大腺和帶下。中醫認為,腎主水,這個水就包含脊髓、腦髓、血液、體液等,這些都是腎精所化,不能輕易流失。
人體代謝以後產生的廢液、廢水主要是通過腎臟過濾,通過輸尿管排泄到膀胱暫時儲存,如果需要,這些儲存在膀胱內的廢水還可以被人體再吸收利用,中醫稱之為蒸騰氣化。


正常人體津液有升降出入,有賴於氣的推動,中醫稱之為衛氣,稱推動血液在血管內迴圈的氣為營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衛調和,人體就能正常運轉。

衛氣並不神秘,它有三個來源,首先是呼吸進來的精氣,以及呼吸本身產生的動力和節奏。道家把呼吸稱為橐龠,一張一弛、一呼一吸產生的力量推動了津液的迴圈和運行。


中醫發現並標記了這些津液循行路徑和規律,稱之為經絡,十二正經就起於肺,循環全身。


其次,衛氣來源於食物中的能量,水穀中的剽悍之氣被人吸收、利用變成衛氣,溫暖、推動津液運行。最後,衛氣來源於下焦的元氣,也就是人體先天之精化生的動力和能量。


換言之,如果沒有氣的推動,人體的津液就會全部或局部變成一潭死水,“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否則正常的津液就會變成痰涎、冷飲,這些病理產物又會變成致病物質,阻礙氣機,化生瘀血,進一步戕害人體。


遺憾的是,現代人只關心血液成分和迴圈運行情況,而忽略體液成分和體液迴圈。事實上,血液出問題之前必是體液先出問題,血液四高(血壓、血糖、尿酸、血脂)之前,體液成分肯定先出問題。

所以謹慎飲水、輸液,促進津液的代謝、升降出入,防止廢水、廢液、痰液的生成,以及及時化痰散結、蠲飲利水,是養生保健、早期預防、治未病的主要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