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熱而不燙,方能入臟

艾灸,熱而不燙,方能入臟

 



艾灸是燙的好,還是溫的好,溫度越高是不是效果越好?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灸溫,到底是溫的好,還是燙的好。

現在很多人做艾灸時會認為越燙越好,越熱才越有效。艾灸的時候艾條距離皮膚很近,把艾條壓得很低,強忍著灼痛感,其實這不是在艾灸,而是在烤肉,違背了艾灸的初衷。


艾灸時保持一種溫熱不燙的火力,才能更好的發揮艾草燃燒時產生的功效,將熱感傳遞到身體內。身體一旦感覺到灸處燙了,身體會本能的產生對抗,這時艾熱停留在皮膚的表面。

 

身體會把附近的水液都調集過來抵消部分熱量,這樣就很容易消耗身體的水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艾灸後口乾舌燥,容易上火,總結起來還是方法不對。有效的艾灸可以總結為八個字:熱而不燙,方能入臟。
正確的艾灸應該是很舒服的,很多人在艾灸過程中還會睡著,說明艾灸是可以帶給人一種舒適感,而不是灼痛感。只要保持溫熱不燙手,經氣就會慢慢不斷地進入體內,最後深入臟腑補虛祛邪。


比如艾灸中脘穴的時候,感覺就像在喝溫開水一樣舒服,艾灸內、外膝眼感覺到骨頭都發熱,這是艾灸深入臟腑,穿筋透骨的表現。
在艾灸過程中,除了保持溫熱不燙的火力,還要盡可能的保持艾熱的穩定。這樣的話經絡傳導就會持續,不會出現中斷,艾灸的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保持艾熱穩定的好方法是用手持艾條艾灸,手持艾條才能隨著艾灰的增厚或身體對熱的變化而進行一個非常細微的高低和角度的調整,這樣就保持了溫度始終是不變的。


其次也可以借助其他一些艾灸工具,比如艾灸架、木盒竹盒等,可根據身體不同部位的穴位來選擇。


艾灸重在陽氣和藥性的滲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灸之要,氣至而有效,得氣才是關鍵。至於溫度,它相當於一個負責打開毛孔的導體,主要起到開穴的作用。


燙與不燙:因人而異,因穴而異


在施灸時,我們常遇到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同樣的溫度,同樣的穴位,有的人覺得很燙,有的人沒感覺;
另一種是,同一個人,同樣的溫度,有的穴位覺得很燙,有的穴位沒感覺。


這就說明:燙與不燙,因人而異,因穴而異。


1、從人體角度劃分


①從年齡劃分:對熱的敏感度為:孩子>成年人>老年人,就是說,孩子對熱的敏感度最高;


②從性別劃分:同等年齡段,女性比男性對熱的敏感度要高。


2、從體質劃分


有些人群由於疾病原因(尤其是糖尿病人、腦出血病人、腦血栓病人),導致神經不敏感,就是說,明明溫度已經很高了,但他還是感覺不到熱,這種情況下,皮膚就很容易被灼傷,給他們艾灸時,一定要注意對溫度的把控。


寒性體質和氣血虧虛者,對熱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因為虛寒嚴重,體內寒氣就會與熱量相抵消,相對來說,不太容易感覺到熱,此時應該加大灸量,即增加單穴艾灸時間和頻率。

 

談談艾灸的熱量黑洞現象


這種現象常見於體質特別虛寒的人,這些人在灸到某些特別適合的穴位時,就會表現出對熱量的強烈吞噬性,明明溫度已經很高了,但他們就是不覺得燙。這種情況下,只要多灸幾次,他們對熱量的無限吞噬狀態就會逐漸減少,身體狀況也會逐漸好轉。

3、從穴位角度劃分 


首先,不同部位的穴位劃分:穴位不同,熱的敏感度本身就有不同,這是天生的,跟神經分佈的密度有關。


其次,相同部位的穴位劃分:如果艾灸一片區域,其中一個穴位比其他穴位明顯感覺更燙,往往說明此處經絡瘀堵嚴重,致使熱量無法滲透下去,也就是說,燙的部位大多是有問題的部位(此時應該多用手揉,疏通經絡)。


艾灸最適宜溫度的研究


關於艾灸最適宜的溫度是多少,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朱兵等專家特別做過研究。


在研究論文《不同熱灸溫度和面積刺激對神經元的啟動作用》中,專家們得出結論:艾灸面積與溫度一定時,可以產生治療效果,但並非面積越大、灸溫越高越好。


比如,當施灸時表皮溫度為42℃~47℃時,不管灸多大面積也不產生效應,而當溫度在48℃~58℃之間,神經元被啟動。而人類對於熱刺激誘發的痛閾(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在47~55℃左右,考慮到散熱及個體等因素,可以比這個溫度略高一些。


也就是說,既能發揮作用,又不引起疼痛, 是艾灸最適宜的溫度。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原因上文已經說了——個體及穴位對熱的敏感度不同。道家


如何艾灸,才能效果最大化


其實,我們關心灸溫,並非是關心溫度值本身,而是想讓艾灸效果最大化。那麼,如何艾灸,才能效果最大化呢?


1、灸至得氣


上文說到灸之要,氣至而有效因此得氣是極為關鍵的一條!
氣至就是:表面不熱深部熱,局部不熱遠部熱,此處不熱他處熱(或者麻、脹、痛及其他非燒灼皮膚的熱感)。


也就是說,灸療的要點,在於得氣,通過艾灸某一個敏感的地方,讓這個地方發生感傳現象,從這個地方傳到其他地方,就說明有效果。道家繩療提示如果沒有這種感覺,僅僅是皮膚感到燒灼、燙痛,就會表面熱深部不熱,艾草的藥性就難以滲透,就只是在做無用功,或者效果很差。


2、灸出灸感


灸感通常有10種表現:酸、麻、脹、痛、癢、冷、熱、風、寒、涼。需要說明的是,灸感的出現受取穴、身體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沒有灸感並不意味著沒有作用,大家不要著急,順其自然。


3、灸出排病反應


有些人艾灸過後,經常出現症狀比之前加重,或多年沒出現的症狀突然發作,或染上新病等現象,這些就是排病反應


出現排病反應是體內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艾灸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陽氣提升之後,正氣就會增強,就有能力與病邪抗爭,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自然不會輕易就範,就會頑強抵抗,二者相互博弈,身體就會出現排病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排病反應不是副作用,此時應該繼續艾灸,讓體內正氣越積越多,最終將病邪驅逐出體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