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薑灸的主治病證,操作方法及作用

隔薑灸的主治病證,操作方法及作用


隔薑灸就是用薑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類似的灸法還有隔鹽灸、隔蒜灸等。隔姜灸,在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


之後在明 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隔薑灸


【主治病證】

嘔吐、泄瀉、脘腹隱痛、痛經、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等。


如胃病(虛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當臍上4寸,前正中線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處)和內關(在前臂掌側,當大陵穴與曲澤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穴,把生薑切成約0.2厘米厚的薄片置於以上各穴,取捏成寶塔糖樣大小的艾炷置於薑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約灸45分鐘,每日兩次。


【操作方法】




取生薑一塊,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0.5cm厚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來,亦有針灸工作者採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後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注意事項】




1.隔薑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薑,宜現切現用,不可用乾薑或嫩薑。


2.薑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泡,須注意防止感染,處理方法可參照無瘢痕灸法。




【臨床應用】


1.咳喘


取穴:共分三組。 肺俞; 膏肓、中府; 百勞、天突。


配穴: 足三里(雙); 豐隆(雙)。


治法:灸藥製備:取撲爾敏(4mg/片)、氨茶鹼(0.1g/片)、強的松(5mg/片),比例(以」片」為單位)為11010;百部、白芥子、甘遂,三者比例(以「克」為單位)為721,中西藥粉分別研成極細粉末,然後再將中西藥粉按101比例(以「克」為單位)均勻混合。每個穴位取中西藥混合粉末1g,用鮮生薑汁拌成糊狀待用。


具體操作:第一次治療用第1組穴位,第二次治療用第2組穴位,第三次用第3組穴位,以後依次重複(共15次)。確定穴位後,在該穴位上放置鮮生薑片(針刺幾個小孔),在生薑片上點燃艾炷35壯,以穴位局部潮紅為度,將備用的藥糊貼在灸後的穴位上,並用半張麝香鎮痛膏固定。成人每次貼1020小時,如患者感到灼熱難受,起大泡,可提前將藥物除去,小兒貼藥510小時。 


療程:每年夏天入伏到出伏一個月,隔日1次(共15次)連續三年。


2.支氣管哮喘


取穴:天突、大椎、氣海、肺俞、膏肓。


治法:讓患者仰臥在床,取天突穴、氣海穴,放上少許麝香,而後再放上2mm厚生薑一片,上置艾炷,大如半粒花生米,先灸3壯,然後去掉生薑,僅隔麝香,再用艾炷灸4壯;至麝香成灰炭狀,共為7壯。


用乙醇棉球擦淨穴位,然後讓患者俯臥在床,取大椎穴、雙肺俞穴、雙膏肓穴,用上述同樣灸療各灸7壯。

灸畢,在灸處貼上普通膏藥一張。每24小時調換一次。

數日之後,灸瘡處出現化膿後,如膿液較多,可敷些紅黴素軟膏,貼上消毒紗布。約經30d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瘢痕。化膿不透,膿汁稀少者,可服些發物,如酒釀、蔥、蒜等,促使灸瘡透發,以利提高療效。

灸後禁忌吃魚腥、水產等物,並防止感冒,注意休息,以防哮喘發作,影響治療效果。每年夏季三伏天中的任何一日(一般在陽曆710日~810日之間)。

每年用灸療灸一次,三次為一療程。


3.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方法一(一般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分兩組: 耳垂下、下關、四白、顴髎; 頰車。


治法:任取一組,均取患側穴。

第一組:用生薑切片,置於穴上,手捻純艾絨成中艾炷置於薑片之上,線香點燃施灸。要求: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直徑2cm許,厚約3mm;不計壯數,以灸處皮膚潮紅濕潤為度。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日,滿三療程後統計療效。

第二組,取直徑2cm厚約0.5cm的薑片,用毫針刺數個小孔,置於患側頰車穴前上方面頰部。

取清艾絨做成底略小於薑片的艾炷,點燃,灸35壯。

灸後數小時內局部出現水泡,注意保護灸泡,防止感染。根據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恢復情況可在灸泡癒合後再灸1次。


4.胃下垂


取穴: 百會、中脘、氣海。


治法: 取一枚大小適宜生薑,用刀切成厚度0.2cm的薄片,放置百會穴上,然後取艾絨一小撮製成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囑患者閉目靜坐,做深吸氣、慢呼氣動作。灸完百會穴後,再加熏灸以上兩穴,在灸以上兩穴時讓患者仰臥位。

每次灸15min,每日 12次,15日為 1療程。

同時配合醫療體操,即仰臥、足底踏著床面,做臀部抬起動作,頭、兩肩、兩足著床。臀部抬起時,縮緊肛門,並維持1min左右,落下,休息片刻再做,連續做35次,每日早晚各1次。

在飲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要求每次吃飯時蹲下,吃完飯後暫停25min起來。


5.腸梗阻


取穴:神闕。


治法:將生薑切成1分厚之薄片置於臍部,將拌有冰片末之艾絨捏成寶塔糖樣大小並置於薑片上施灸。每次灸3壯,約1525min,每日灸2次。


6.坐骨神經痛


取穴:阿是穴(即壓痛點。其尋找方法為:先讓患者採取俯臥位姿式,醫者用右手拇指均勻向下用力按壓,從脊椎部位尋找壓痛點,順序是由上及下,也就是從懸樞穴按壓至腰俞穴。通過按壓脊椎這一段,找到壓痛點)。


治法:將鮮薑切成象5分硬幣大小的圓形面積,厚約2mm,然後用火柴棒在薑片上鑽孔,但不能完全鑽透,否則容易灼傷皮膚。

先把薑片置於壓痛點上,再放上艾炷,用火柴點燃,約3壯(預計6min)以使局部皮膚紅暈。

日灸一次,若疼痛較甚者亦可日灸2次,10日為一療程。

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7.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配穴: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


治法:取約2mm厚之大片生薑1塊,用針頭刺無數緻密細孔待用。患者取坐位,患肢置於桌面上與肩接近水平位,屈肘90度,將薑片置於病變區穴位處,取艾絨適量,捏成錐狀,放在薑片上點燃,用拇、食指挾持薑片邊緣,在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阿是穴區緩慢來回移動,灸至局部皮膚燙熱且能耐受為度,切忌燙傷皮膚。

艾炷燃完,另換一炷。每次約灸30min,每日1次,連續6日為1療程。


8.腕管綜合症


取穴:大陵、內關。


治法:取新鮮生薑1塊,切成厚約0.3cm的薄片,在中心處用細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患側大陵、內關2穴上施灸,如患者在施灸過程中局部有熱痛感,可將薑片連同艾炷向上略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

艾炷燃盡,再另換1炷,以灸至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

每次每穴施灸6壯,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間隔3日再行第2療程。


9.腰椎骨質增生


取穴:阿是穴(沿督脈經腰椎增生部位按壓,尋得疼痛最明顯點)。


配穴:主穴上下各2.5cm處。


治法:一般取主穴,症狀明顯者加用配穴。將鮮姜切成0.20.3cm厚,面積大於腰椎體,用三棱針把薑片刺數孔後置穴上,再在薑片上放滿艾絨施灸。

當患者有灼熱感時在薑片邊緣墊上厚紙以減輕灼痛感。

艾炷燃盡換壯,連灸45壯。儘量避免發生灸泡。

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3日,繼續第二療程。治療2個療程,判斷療效。


10.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


取穴:阿是穴(顳頜關節的疼痛部位)。


治法:取一塊生薑,切成直徑2.5cm,厚1cm的薑片,用粗針均勻刺透薑片,放在顳頜關節的疼痛部位,用相應大小的艾炷置薑片上,隔薑灸五至六壯,灸至局部皮膚潮紅髮熱為佳。

若患者感覺燙,可適當再墊些薄薑片。每次20min左右,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


11.強直性脊柱炎


取穴:阿是穴(督脈上的壓痛點)、 胸、腰段夾脊穴。


治法:先塗上萬花油,用多汁老薑切成厚薄適中的片,復蓋於穴位上。用細柔艾絨做成手指大小的艾炷,置於薑片上灸710壯,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配服骨痹湯(自擬):鹿角霜30g、桑寄生20g、骨碎補30g、當歸10g、地龍15g、祈蛇15g、烏梅15g、木瓜15g、制南星15g


12.腱鞘炎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在阿是穴上,先撒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研末)少許,再放上生薑片(如1分硬幣厚,中間用針刺67個小孔),薑片上置艾炷點燃,連灸35壯。

以局部出現深度紅暈為宜。

配合針刺:拇指腱鞘炎取合谷或魚際,針刺向患處;

橈骨莖突腱鞘炎取陽溪、列缺或局部痛點。

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為一療程。


13.小兒遺尿症


取穴:百會、列缺。


治法:將鮮生薑切成厚0.2cm的薄片,其面積大於艾炷底面,上扎數孔。每次取一穴。

如取百會穴,應將其毛髮剪去,面積與薑片等大。

置薑片於上,點燃艾炷灸之。艾炷可用艾葉搓成絨狀,做成蠶豆般大小的圓錐形。

灸時使患兒有溫熱感為宜。若出現灼熱患兒難以忍受時,可輕輕拍打周圍皮膚以減輕灼痛感,或另換一生薑片繼續灸之。

施灸時,患兒如出現昏昏欲睡的感覺,灸熱漸漸傳至整個頭部,再傳向身柱穴,以至全身皆發熱,則療效更佳。

待艾炷燃盡後再換一壯,反覆灸之20min即可。

如取列缺穴,每次雙側均選,各灸30min,以皮膚感到灼熱但能忍受為度。每日1次,5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日。


14.輸卵管阻塞性不孕


取穴: 氣門穴(為經外奇穴,位於臍中外旁開3寸,再向下3寸處;左右各一穴)。


治法:於雙側氣門穴各填以11.2mm厚,1012cm直徑之生薑片一塊,上置黃豆粒大小艾炷,點燃灸至皮膚發紅灼熱為度。如施灸時患者感太燙,術者可用鑷子將薑片鑷住微微上提。每次灸15min,隔日1次,1012次為1療程。

一般宜經淨開始施灸,如下一經期月經不來,多為有孕;如月經來,待經淨再堅持續灸第2療程。



 

沒有留言: